造机商将回收二级配套业务?
2009-05-31 09:05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前两年,在国内一家船用柴油机制造商的周边,短期内出现了几十家二级配套企业。而在此前,其二级配套企业几乎都在外地。随着这家造机商产量的成倍增长,这些新兴二级配套企业也快速发展,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只是整个国内船用柴油机市场的一个缩影,在上一轮的船市高潮中,造机商纷纷扩能增产,催生了大量二级配套企业。如今,市场风光不再,自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已有几家造机商表示:将考虑收回部分二级配套业务,作为应对新接订单量下滑的一个举措。当然,面对市场寒冬,造机商必须采取措施增收节支。但是,对于收回二级配套业务,造机商还是应该谨慎而为。从全行业层面来看,这样的应急之举像是一剂“镇痛药”,如果造机商走回“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恐怕很难使自身做大做强,还会对“总装化造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级配套商的数量快速增加,一方面是受船市火爆的影响,一方面也是造机商努力培育二级配套商的结果。近年来,国内船机制造商一直大力发展“总装化造机”,采取种种措施提升配套商的制造水平,并将配套业务进行外包。举例来说,目前新中动力机厂已将大部分配件交由供货商生产,只保留了几个部套的制造业务;陕柴重工以前要生产的零部件多达2000多种,目前其自主生产的配件已减少到200余种。事实证明,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对于我国造机商降本增效、迅速提高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此前船机市场处于高位之时,有不少造机商开始实施技改、扩能项目,到未来市场回暖之际,造机商仍需大力走“总装化”之路,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新增产能。
不仅如此,整个船机制造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推行集群化发展模式,走专业化造机之路。这就要求造机商专攻船机总装,同时需要在全行业内培育出一批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形成造机产业链。专家分析,目前我国的船机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关健的部件如中速机曲轴、涡轮增压器、活塞、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或引进国外技术,或产量远远供不应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扶持这些二级配套商做大做强。
反之,如果造机商选择在当下放弃已经初见成效的造机总装化、专业化之路,此前花费时间、精力培养的二级配套商很可能难以生存,或离开船机行业转向其他市场谋求生存之路。当市场走出谷底,对船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之际,不仅造机商很可能要面对“无人配套”的尴尬,我国船机制造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正因如此,我国造机商应选择和二级配套商“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有业内专家称,虽然我国船机制造业和日、韩一样,主要采取引进欧洲专利技术的模式,但在造机效率、生产工艺、管理模式、自主研发以及配件制造能力等方面,和日、韩同行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其实正是我国造机商在这些方面奋起直追的大好时机,如果造机商能和二级配套商携手发展,尽快提升我国船机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水平,那么,现阶段的船机市场寒冬,反倒有助于全行业反思问题,挤掉泡沫,积蓄能量。毕竟,在危机中,一家企业很难“独善其身”,而只有全行业实现健康发展,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