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造船转型“无级提速”

2013-05-15 16:40 | 中国船舶报 船厂动态


“我们快速实现了由军品为主向军、民品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快速形成了军用舰船、特种船、商货船和海洋工程等四大产品系列与十几种民用船型产品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快速实现了从建造通用、低端低价船向建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与海工产品的历史跨越……”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忠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三个“快”字诠释了该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收获的丰硕成果。

黄埔造船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几年里,是如何以“无级变速”之势实现平稳快速转型的?秘诀在哪里?

机遇要抢得快

产品结构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位徘徊曾经是困扰不少老军工企业的顽疾。虽地处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开放热土广州,但黄埔造船有着同样的切肤之痛。

新世纪初,中国船舶工业正孕育着跨越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大踏步地向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目标迈进。一时间,各地船舶企业群雄并起,高歌猛进,旧的格局逐步瓦解,新的格局加速形成。“当时,黄埔造船只是中船集团公司旗下的‘后进小兵’,仍陷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中亦步亦趋,连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造船模式都还没摸着边。”一位曾在黄埔造船管理层工作过的老员工这样说。

转型升级,关键还要看领导观念自身的转型和升级。“不在自我的发展中新生,就在别人的发展中消亡。”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建造几百上千吨小船的百年老厂而言,无论“转型”,还是“升级”,都是全新的挑战。各地船舶企业尤其是周边企业的快速崛起,让黄埔造船的领导班子对转型有了更加紧迫的认识。

然而,一辆汽车只有拥有坚实的底盘,才敢于在弯道进行超越。这期间,黄埔造船抓住老厂改造、新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迈出了几个关键步伐。

长洲老厂区脱胎换骨,初现现代化造船企业的雏形。该厂区有100多年的历史,黄埔造船通过军工技改、流程再造、管理提升,使长洲老厂区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具备了3万吨以下船舶的建造能力;改造后的钢料加工能力从年产几千吨提高到10万吨级,管子制作能力从年产3万根提高到30万根,满足了急剧扩大的产能需求。

龙穴新厂区快速建设。以往,囿于珠江内河一隅,岸线曲折,水深较浅,场地不足,黄埔造船一直缺乏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他们抓住龙穴造船基地建设的机遇,快速推进龙穴军工与海洋工程区建设,30万吨级干坞、生产车间、港池码头、600吨和900吨龙门吊、平台滑道等硬件设施渐次建成。

“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并用足政策,我们这10年里对老厂区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和3次专项工程建设,累计筹集和投入5亿多元,相当于半个世纪固定资产存量的5倍。龙穴新厂区也累计投入近30亿元。”黄埔造船规划建设战线的员工告诉记者。

如果说,硬件设施建设为黄埔造船打造了坚实的“底盘”,那么,直接将其送进快车道的,就是2007年前后的火热市场。面对当时难得的市场机遇,在经营战线上,他们主动出击,当年就刷新4项纪录:成交金额创下新高,新接订单165万载重吨、金额达97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的36%;大型船舶接单实现零的突破,批量承接3.2万载重吨货船20艘、7.6万载重吨货船12艘;而2艘高技术5万吨半潜船的签订,更是成为黄埔造船进军造船高端领域、打造国内一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的新起点。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造船市场也陷入了低谷。然而,就在“寒冬”来临之前,黄埔造船仍奋力一搏,抓住了黄金船市的尾巴,做好了“冬粮储备”。在2008年后船市一片萧条之时,黄埔造船仍收获了可观的订单。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该公司年承接订单金额更是创纪录地超过100亿元。2009年12月3日,黄埔造船龙穴厂区迎来了边建设、边投产的收获日子:华南地区当时建造的最大吨位散货船“宏元”号顺利交付,标志着该公司118万平方米的龙穴厂区形成造船能力,也标志着其造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依托“一厂两区、比翼齐飞”的生产格局,黄埔造船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主航道,进入了国内造船的主流阵营。

“如果当时发展建设的步子稍微慢一点儿,抢订单的力度稍微松一些,人的精神状态稍微懈怠一点儿,我们就会坐失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陈忠前不无感慨地说。

品牌要擦得亮

与大多数船厂不同,黄埔造船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并不仅仅是其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是具有明显的特色。“比规模、比技术,也许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是我们也拥有别人不具备的特色。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特色打造成品牌!”陈忠前说。

黄埔造船的特色,清晰地表现在其核心业务和产品结构上:在核心业务方面,军民结合、造修并举,既有发展良好的核心主业军品,也着力开拓民品市场;既有造船业务,也有修船业务,形成了互相依托、相生互补的业务板块。在产品结构方面,其目前已形成了军用舰船、特种船舶、商货船、海洋工程等四大业务方向,正着力做强军工、做大海工,着力细分市场、丰富产品线,着力打造产品特色、形成差异竞争优势。

该公司建造的多型舰艇在执行重大军事任务、维护国家权益、新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大阅兵、亚丁湾护航等行动中担当重任;批量建造的1.4万千瓦、8000千瓦系列大功率海洋救助船遍布我国四大海域,并作为我国海上救助的主力船型,在承担国家重大海上值班、“神七”、“神九”发射保障和在急难险重的海上救助任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黄埔造船的名字已经走出了船界,被大众所熟悉和关注。作为国内军用舰船的主要建造单位之一,我们的成功就在于保持了特色,肩负起国家的使命。”在黄埔造船,每个人都有着相似的荣耀感。

今年4月,黄埔造船再次承接了两型6艘海洋救助船订单。至此,他们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承接了27艘海洋救助船订单,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救助船建造基地。交通运输部曾对这批海洋救助船的建造水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标志着我国海洋救助装备建造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黄埔造船着力打造公务执法船建造基地。他们不断扩大在公务船领域的建造优势,为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农业部渔政局等政府部门建造了多种型号的海关缉私艇、海巡船、海监船、渔政船等。近年来,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国家加强海洋执法能力建设的机遇,批量承接了多型海监船、渔政船、海关船等订单,成为国内最大的公务执法船建造单位、最大的海监船建造基地,奠定了在公务执法船建造领域的重要地位,其建造的各类公务执法船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主权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内众多造船企业狂飙猛进,大举进军回报率较高的商货船市场。在当时,我们却始终强调要发展公务船,很多人都坐不住了。”面对各种各样的议论,陈忠前表示:“持之以恒是关键!”领导者的笃定,也让黄埔造船广大员工的心踏实下来。

该公司一位高层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市场格局的变化,事实证明了黄埔造船在公务船建造领域“打造特色,擦亮品牌”策略的正确。

凭借着批量化、专业化建造公务船模式,黄埔造船创出了品牌,打开了大型化、高技术化的民船市场,同时也为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型要看得远

从2008年开始,黄埔造船利用散货船市场的繁荣,先后在龙穴新厂区集中批量建造了7.6万载重吨、6.5万载重吨、5.7万载重吨、3.2万载重吨、2.7万载重吨等系列散货船,并很快形成了商货船产品系列。很多人都以为,黄埔造船此举是将龙穴新厂区送入低端市场“抢生意”。但事实上,这只是在给龙穴新厂区“暖场”,以使该厂区快速形成生产能力、打造建造团队。黄埔造船的真正战略目标,是在这里大展“海洋工程”的宏图。

“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于一身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建成国内一流的海工基地,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黄埔造船海工部门负责人表示。

作为我国较早涉足海洋工程市场的造船企业,黄埔造船在该市场曾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进入新世纪后,该公司在海工领域重新“发力”,并将其确定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随着小水线面船、400吨起重铺管船、多用途工作船、5万吨半潜船、3000米深水勘察船、水下工程支持船等一系列海洋工程船舶的成功建造,黄埔造船而今已经在海工领域成功树立了崭新的品牌,并使其产品覆盖至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阶段,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并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对于5万吨半潜船、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海工船舶的成功建造,业界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了“中国创造”。

截至目前,黄埔造船已成功建造了14型39艘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及建造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海洋工程船舶建造基地和中船集团公司重点布局的三个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之一。

通过“以国内市场为基础,逐步拓展国际市场;先从海洋工程辅助船入手,做好海工技术储备和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逐步进入海洋平台建造领域;先以修造自升式平台入手,逐步进入半潜式海洋平台等高端建造领域”的“三步曲”,黄埔造船正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海工业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目前,其正将目光聚焦海洋平台建造,统筹整合国内外海工供应商、客户群、产业链,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海洋平台建造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从“探路先锋”到全面承建多型号、多批量海洋工程船舶,再到踏上打造国内一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的征程,陈忠前表示:“我们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建造属于新世纪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并朝着这一目标持续不断努力!”

基础要打得牢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大部分企业都在抢夺市场的“乱战”时期谋得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基本功过硬,人才、技术,缺一不可。

如果说黄埔造船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那么,为这一业绩奠基的就是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而促进其腾飞的,依然是创新驱动、人才引领。

在发展的历程中,技术和创新的缺失曾是黄埔造船的软肋,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新世纪初,黄埔造船痛定思痛,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矢志走科技兴船、创新兴企的道路。10多年来,其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培养设计和研发团队、梯队,使企业科研水平和设计开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人员数量和素质稳步提高;每年重点充实公司设计、开发队伍,建立“传帮带”导学制度和培训培养机制,形成了近500人的技术人员队伍,技术梯队结构趋于合理,具备同时进行多型新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

“10年前,当国内造船企业全面使用计算机三维软件设计技术的时候,黄埔造船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图板加手工绘图阶段,设计观念和手段滞后而陈旧。”该公司副总经理姜涛回忆说,为了适应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要求,黄埔造船选择了最为薄弱的信息化建设入手,累计投入1亿多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手段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SPD系统、SEM系统等设计管理软件,并向制造流程快速延伸。数字化制造的加速推进,带动和促进了公司设计水平、开发能力、建造水平的飞速提升。

通过产品和业务结构调整,黄埔造船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与壮大之路,成为船界“军民融合”的最佳典范之一。其转型的实践与探索告诉人们:依托军工技术优势,由点及面,由低到高,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在细分市场中大力培育企业独具特色的支柱产品,以战略的转型带动企业产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不失为一计良策。

END

关键词: 黄埔造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