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渔船研发需加速起跑
2013-06-27 17:13 | 船舶经济贸易 船市观察
我国大型渔船有1600多艘,船龄老化严重,船龄在10年以上的大型远洋渔藉为65.56%,船龄在26年以上的占11.75%,木船、水泥船依然在作业,大型高技术或高附加值远洋渔船主要依赖进口,且其中评多是国外淘汰或即将淘汰的旧船。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列,但是远非渔业强国。我国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远洋渔业装备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重视大型远洋渔船及渔船配套技术、设备的自主研发,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远洋渔业强国。日前,中国船舶工业第七O八研究所民船部副主任张超在2013现代渔船装备技术发展研讨会上如是呼吁。
渔业是重要的资源性战略产业,而远洋渔业资源是人类丰富的公共资源。国际上对远洋渔业资源管理的规则是“占有即权益”。因此,大型远洋渔船的自主研发是我国对远洋公共资源占有及利用的要求。但是,我国大型远洋渔船现状堪忧。张超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我国有大型渔船1600多艘.其中船长在45米以上并配备了救生设备的渔船仅占23.74%;船龄老化严重,船龄在10年以上的大型远洋渔船占比为68.86%,船龄在26年以上的占比为11.75%;木船、水泥船依然在作业,据统计,现有远洋木质渔船12艘,钢丝网水泥远洋渔船88艘;捕捞作业工艺落后,缺乏专业远洋渔船,目前我国有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大中型围网渔船各12艘;大型高技术或高附加值远洋渔船主要依赖进口,且其中许多是国外淘汰或即将淘汰的旧船。
建设强大的自主研发的远洋渔船船队并在全球各大洋捕捞作业,首先是维护国家权益和外交战略的要求。张超指出,我国远洋渔船到大洋捕捞,不但可以增加食物供给,还有利于加强与渔业合作国的友好关系。其次,远洋捕捞作业可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压力,符合保护海洋环境的要求。此外,加强远洋渔船的自主研发可以突破渔业发达国家在大型远洋渔船及探测、捕捞、冷藏、加工等关键渔船装备上的技术封锁,提高我国在建造远洋渔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远洋渔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严峻挑战。张超指出,发达国家因生产成本增加等原因退出了一些远洋渔业开发项目_而我国水产品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得的历史机遇潜力巨大,这为我国发展远洋渔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争夺也更加激烈,沿海国家普遍提高了渔业合作门槛。
张超介绍说,目前,世界上远洋渔船装备正向功率大型化航速高速化操控自动化与集成化、监控智能化和能源消耗绿色化趋势发展。大型化包括船型大型化、超大型化。他介绍说,西班牙的“Allatun Tres”号船长115米,宽16.6米,载重量达325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围网渔船;欧洲渔业发达国家的大型远洋渔船绝大部分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不同设备之间可高度协调,捕捞效率高、船员人数少;渔船采用卫星遥感和智能控制技术,能及时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渔场信息;欧洲渔船氮氧化物的排放和制冷剂的使用均受严格控制,即将生效的《国际渔船安全公约》也将对渔船的安全和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丹麦今年8月即将交付使用的环保型“全功能”拖网渔船,其发动机安装了氮氧化物还原装置,可减少85%一95%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 lll要求。
相对而言,我国远洋渔船大多是吨位小、油耗高、设备简陋、续航能力低的低端船舶;手动操作、装备水平低、设备安全性差;航速低、能耗大,燃油成本占渔船捕捞总成本的40%一50%,比渔业发达国家相同功率的远洋渔船要多耗燃油23%,船舶总体设计建造水平落后;且我国对远洋渔船装备的研发投人少,探鱼、通讯、和定位检测等引进设备国产化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在捕捞系统设计与集成、冷藏、加工等关键技术、渔船建造新技术及新材料、新工艺等诸方面,我国也与渔业发达国家也有着很大差距。
面对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形势,业内应快速提高我国远洋渔船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此,张超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借鉴渔业强国经验,把加快发展大型远洋渔船装备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关于加快发展远洋渔船建造的专项产业政策,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二是抓住机遇,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发展战略规划,尽快制定国家远洋渔业、远洋渔业装备发展战略和振兴规划,并确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大型远洋渔业企业在国内外订造新型大型远洋渔船,可尝试直接在国外购买新船、国外设计国内建造或国外基本设计、国内详细设计然后交由国内建造的联合开发等模式,逐步实现新型大型远洋渔船的国内自主研发。
四是重视自主研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整合或调动国内一流的科研资源,组建远洋渔业装备研发团队或国家级渔业装备研发中心。
五是注重渔船配套体系及技术、设备的研发,建立以企业或专门研究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渔船配套装备研究团队,培养相关专门人才,将研发和国内产业化结合起来,打造我国自主的高技术大型远洋渔船配套产业。
六是借鉴我国其他商船,如第一艘VLCC、第一艘万箱集装箱船、第一艘LPG船、第一艘FPSO、第一艘LNG船的自主研发经验,将其运用到新型大型远洋渔船的研发工作中去,尽快实现大型远洋渔船完全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