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规划造船能力1000万载重吨

2009-06-17 08:54 | 国际船舶网 公告公示


    为全面落实国家《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今年5月份,省委省政府在发布的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意见稿)

  相较于我省的汽车、纺织等行业,船舶业去年的成绩单显然漂亮得多。据统计,2008年,全省造船企业107家,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全省全年造船完工量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倍;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1.1倍;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1.2倍;手持船舶订单近400万载重吨。

  但就在船舶业各项指标再创新高的同时,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省船舶行业新接订单出现持续下降,船东撤单、推迟交船的现象,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也开始显现。“由于我省手持船舶订单中大部分为散货船,在今后一段时期,船东撤单、推迟交船甚至弃船的风险依然存在。”一位参与《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编制工作的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这三大难,将使2009年成为中国船舶业新世纪以来最艰难的一年。“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远洋船舶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开始减少、履约交船风险加大、企业融资日益困难,我省船舶工业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安徽省船东协会秘书长陈刚表示。

  规划:到2020年,造船达到1000万载重吨

  对面临困境的船舶行业而言,即将出炉的《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系列政策“贵如油”。

  《规划》指出,由于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钢铁、水泥、砂石等物资运输量保持较大规模的增长。而水上运输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建议我省大力发展内河运输业,对航运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在省内新造船舶的船东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

  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船舶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和担保产品,设立船舶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对船舶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符合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的船舶企业还将发展用地和岸线给予优先保障。

  “《规划》的出炉,无疑是给船舶企业注入强心剂。”许宁告诉记者,目前东方造船集团枞阳基地全公司所有工作员工还租住在远离厂区6公里外的一家小宾馆,给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随着企业发展用地的优惠细则的出台及落实,住宿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根据《规划》,到2011年,我省形成年造船能力450万载重吨,实现造船完工量35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到2020年,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发展,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重点骨干企业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合理,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造船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船舶工业的主要地区之一。

安徽省将重点发展7个船舶工业聚集区

  事实上,造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为安徽省船舶工业迅速做大做强也带来了难得机遇。世界造船业正加快从日韩向中国转移,“长三角”一跃成为全球造船新中心。然而近年来,土地、人力、岸线等资源日益紧张,成本居高不下,亟待产业梯度转移。拥有丰富岸线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安徽船舶工业适逢千载难逢发展机遇。

  安徽地处泛长三角,拥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125条河流通航,航道里程6504公里,内河运输船舶保有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长江贯穿安徽全境,全长343公里,适宜造船的岸线约152公里,目前用于造船的岸线约37公里,仅占24%。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省淮河也有较为丰富的造船岸线,这是我省发展船舶工业极其重要的资源优势。此外,我省沿江沿淮地区具有较强的船舶工业产业基础,也为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承接长三角船舶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了解,目前我省的造船厂绝大多数来自苏、浙、沪、闽,短短几年已形成沿江、沿淮地区船舶产业集群,一半以上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而来。最近我省也提出,重点推进芜湖三山、巢湖无为、巢湖和县、安庆枞阳、安庆望江、马鞍山当涂及池州等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要用不长的时间,实现“双千目标”,即10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和1000亿元产值的产业规模。而造船业具有长长的产业链,业内人士估算,每1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可带动实现1亿元的产值。

2011年,我省将重点培育发展沿江7个船舶工业聚集区,产能占全省80%以上,在皖江城市带及沿淮地区形成12个船舶产业集群。培育5家年造船能力30万载重吨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的核心骨干造船企业。

 

END

关键词: 安徽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