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船企找准市场造对船

2013-09-11 08:38 | 湖北日报 国内造船


造船企业遭遇市场寒流。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公布的三大造船指标,传递出微妙的市场信号。

1-7月,全国造船完工249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9.8%。但承接新船订单297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5.7%。7月底,手持订单11152万载重吨,比去年底增加4.3%。

新一轮市场调整中,湖北造船企业如何抢占市场份额?

一墙之隔两重天

8日下午,宜昌市夷陵区的江森船务有限公司厂区,8个船台位空空如也,生产区内看不到工人。“去年初至今,一笔订单都没有。”江森船务副总经理蒋国圣回忆,公司最近一笔订单还是2010年的,2011年订单完成后就无事可做,现在只留了两个人看守场地。“前几年订单太多,现在突然没人打船了,老板正在新加坡寻找合作伙伴,准备往沿海发展。”

而与江森船务一墙之隔的宜昌新高湖造船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记者看到,一条旅游趸船和一条多功能散货船正在同时建造,行吊来往运行,不停地吊装材料和设备。“我们注重产品质量,在业内有好的口碑。”新高湖公司副总经理苏义德说,前几年造船行情大好,宜昌有30多家民营船厂,找片沙滩就能建一个船厂。从2007年到2012年,平均每家船厂每年造5条船,但多数是低端产品。“产品低端,价格自然压得低,质量也跟着走低。”苏义德告诉记者,“沙滩船厂”没有行吊,就用普通吊车组装船体,材料用的是普通钢板,而不是船用钢板。“这样的船,用上几年船体就会扭曲变形。如今航运萧条,船东买船精挑细选,这种低质量的船,价格再低也无人问津。”苏义德说。

创新引领船厂突围

船厂难以为继,根源在于航运行业不景气,运价狂跌。“长江航线,过去运价是每吨八九十元,现在每吨就四五十元。”蒋国圣说,如今运价被“腰斩”,船价只能跟着跌。

市场需求不旺,产品结构单一的船厂首当其冲。武穴市开阳星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如此。“主要产品是普通货轮,很多订单还只是生产船壳,更是低端中的低端。”武穴市经信局副局长王新军说,该船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想转产但困难重重,只能苦等航运市场复苏。

如果手上有“绝活”,船厂在“寒潮”中的日子就会“暖和”很多。

今年6月,新高湖公司打造的“中堡岛号”旅游滚装船首航,成为三峡库区第一条客货滚装船。

“这条船花了8年时间研制,内部以四星级酒店标准装修,看准的就是三峡地区自驾车旅市场。”苏义德说,新船从研制到下水,花费8000多万元。

受交通条件限制,长江三峡一直无法满足自驾车游客的需求,载人的客轮不能装汽车,载汽车的货滚船又不准载客,而“中堡岛号”改变了这一状况。

“加强创新,才能推出受欢迎的新产品,我们正准备造第二条客货滚装船。”苏义德认为,船厂在技术上要过硬,还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找准市场造对船,不仅产品畅销,而且更容易融资和吸引投资。

扬长避短专攻小特精

市场遇冷,湖北要重振造船业,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

中国第一造船大省是江苏。去年,江苏船舶行业销售收入2675亿元,市场份额约占全国30%。而湖北,去年船舶再加上海洋工程装备,收入只有511.9亿元,差距明显。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夏晓雯表示,受地理条件限制,湖北船舶行业拼规模没有优势,但在中小型特种船舶上,湖北却大有可为。

不走大而全,专攻小特精。我省促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中,也提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海洋公务船舶等有利时机,加快海监船、渔政船、豪华游轮等优势特种船舶的发展。

此外,民营中小船厂在技术、规模上,无法与大型国营船厂匹敌,但可以主攻那些大厂顾及不到的船型,在市场缝隙中求生存、谋发展。“我国船舶技术在整体上落后于日韩等国,更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湖北有众多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强,这一长处还有待发挥。”夏晓雯说,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深入推行,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对船舶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END

关键词: 湖北船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