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船业踩准市场“步点”

2013-10-08 08:52 | 国际船舶网 国内造船


作为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诞生地,上海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全面掌握市场需求量大的高端船舶自主设计、建造技术,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2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船型。记者获悉,如今,包括万箱以上级集装箱船、新一代动力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物探船等在内的船型,正陆续从图纸变成实船。 

大块头有大智慧 

“如果我们把小型集装箱船的结构设计视为入学水平的话,那么,1.6万TEU(标准箱)集装箱船的结构设计应被视为是研究生水平。”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设计研发人员如是说。 

最近,外高桥公司获得了3艘1.6万TEU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打破了韩国船厂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它是上海有史以来建造的最长巨轮,总箱位比正在运营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还多出约160个标准箱位。船长达399米、宽54米,甲板面积接近4个标准足球场;净空高度68米,相当于23层楼的高度。 

其主任设计师郭勇指出,“如果我们的船型永远只是跟随别人,那么,在市场好的背景下我们可能有单可接,但是,一旦遇上了类似于当前这种市场极差的大环境,那么我们将没有任何竞争力。因此,我们的船型研发必须要能够引领市场,必须做到提前满足船东的使用需求。” 

对设计人员而言,将近400米的长度,船体的结构如何设计,是决定研发成败的根本性因素。为了突破难关,经过多轮的设计及试验,通过大量使用高强度钢等方法,设计团队终于从多个方案中筛选出了最满意的一个,顺利地解决了机舱前段疲劳等问题,并在空船重量以及航速等方面达到了较好的设计效果。同时,该船采用新优化线型,日油耗比正在运营的同类型船降低了约30%。舱内可进行高低箱无序混装,舱盖可无序吊离,便于灵活地装卸集装箱。 

物探船以巧取胜 

如果说1.6万TEU集装箱船是“巨无霸”,那么,不久前刚刚交付的“发现6号”物探船,可以说是以巧取胜的“小精灵”了。 

物探船好比是海洋工程“联合舰队”里的“侦察船”,主要任务是勘探何处可能有油藏。物探船描绘的“海底山川”能精确反映深水区的复杂情况,极大提高探井成功率,节约勘探成本。此前,中国物探船船队数量少,3D物探能力低。 

而此次交付的“发现6号”,能航行于全球无限航区,工作水深达到3000米,三维地震采集作业并进行现场资料处理,配备数据高速传输系统;该船可在5级海况和3节海流情况下采集地震数据,配有14根1万米固体电缆和双震源共8排气枪阵列以及地震综合导航系统,是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物探船之一。 

建造方上海船厂副总经理钟庆华介绍,“发现6号”的承建是该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坚实一步。上海船厂在该船的设计、建造、调试过程中,对三维建模、重量重心控制、精度控制、振动和噪音控制、物探专用设备安装调试等方面进行了攻关,攻克了一个个技术瓶颈。 

据悉,今年4月,上海船厂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又一艘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1”的建造合同。未来,在上海船厂的帮助下,中海油将组建深水物探船队,真正具备远洋深水物探作业能力。 

靠创新走出低谷 

此外,据记者了解,沪东中华建造的新一代动力大型液化天然气船、4.5万吨集装箱滚装船,江南船厂建造的液化石油气船等先进船舶,也在加紧备战;而豪华邮轮、豪华游艇、新能源船舶等船舶的前期预研,也在沪上船舶设计研究院中推进。 

众所周知,上海稀缺的土地、岸线等环境资源已无法支撑大规模投资建设传统船厂的发展方式,必须切实推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推动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集约型转变。 

当然,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6万TEU集装箱船项目尚在推进过程中,就遭遇了金融危机。因为融资难,合作船东取消了订购相关船舶计划。“还要不要继续?”这是当时研发团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他们商量,如果我国要继续研发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那么,这些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就必然要做,晚做不如早做,半途而废更是万万不可。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团队继续开展多项该型船的设计及试验工作,为之后迅速拿出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也打动了新的船东。 

实践证明,提前布局新船型,恰恰踩准了船舶行业发展的“步点”。在行业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沪上船厂仍然保持了不错的发展势头,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END

关键词: 上海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