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用钢研发亟待“搭台”

2013-10-18 07:46 | 中国石化报 船舷内外


近几年,随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提高本土化配套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海工装备重要配套产品之一的海洋工程装备用钢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海工平台用钢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但部分关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品种还需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工装备业的发展。

在日前中国工程院组织的“海洋工程材料研发及应用发展趋势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我国若要彻底摆脱在关键海工用钢领域的“配角”角色,亟待组建海工用钢研发应用协同平台,重点解决海工用高品质特殊钢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应用两大问题。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谭乃芬介绍,目前,我国海工总装企业手持各类海工钻井平台不到100座(艘),大约将在3年内交付,每年交付量在30~40座(艘)之间,年均用钢量仅为60万~80万吨。与船舶建造相比,海工产品的绝对用钢量并不多,但是对钢材的要求非常高,科研生产难度较大。由于海洋平台工作环境恶劣、疲劳强度要求高等原因,特殊的超高强度钢通常在结构中被采用。

从目前来看,我国亟须开发的造船和海工用钢品种有耐蚀钢、用于液化天然气(LNG)船的船用殷瓦钢、用于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甚高强度EQ56和EQ70钢板、47公斤级高强度钢、牌号为ASEMA517GRQ的高屈服强度合金钢、化学品船双相不锈钢板、钛合金等。

同时,海工用钢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比如,普通半潜式服务支持平台订货需7200吨钢材,但规格数量达到320种,材质数量有11种;普通自升式钻井平台订货需5650吨钢材,但规格数量达到128种,材质数量有7种。由于我国海工用钢生产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低,这些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钢材将分布在多家钢企采购,造成各家钢企的海工用钢生产都形不成规模效益,钢企研发、生产难度较大,积极性不高。

海工装备产品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船东对海洋平台自重的要求也非常高,为了减少平台的自重,海工用钢一般要求负公差交货。由于目前大多数钢铁企业不能实现负公差交货,因此我国生产的各类海工平台普遍比国外产品重100~200吨,这不仅使得我国海工企业在竞标时处于劣势,而且在平台交付时还将因为超重而面临高额罚款。

目前,国内只有宝钢股份(600019)一家企业的负公差能做到0~0.01毫米,其他则在0.03~0.05毫米。同时,由于表面质量不够稳定,国产钢板表面出现麻点等问题时有发生,对海工装备制造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在目前海工市场竞争激烈,船东检验标准非常高的情况下其影响更为突出。

另据了解,在海工用钢焊接方面,海工产品大量采用420~690兆帕级别的钢板,要求配套相应屈服强度的电焊条、二氧化碳药芯焊丝和埋弧焊焊丝或焊剂。目前,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过程中,大部分品种的焊接材料须从韩国、日本及欧洲进口。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我国亟待组建海工用钢研发应用协同平台,将海工企业等吸纳进来,重点解决海工用国产高品质特殊钢缺少机会试用的问题,推进海工用高品质特殊钢的国产化应用。同时,开展海工平台示范项目,大量应用国产海工高品质特殊钢材,提高高强度船用钢材使用比例。推进钢材减量化,提升钢材一次利用率,完善钢材加工配送体系,对海工用钢减量化、高品质特殊钢实际应用、焊接工艺、钢材订货加工配送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或全面跟踪研究,逐步解决影响我国海工用钢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升我国海工用钢的发展水平。

在完善海工用钢标准规范方面,专家建议,通过构建钢铁企业与海工企业相联合、标准制定优势互补并及时修订与有效实施的机制,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充分发挥标准对海工用钢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新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

专家还认为,根据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我国要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未来必将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我国海工企业、钢铁企业要积极参与到我国海岛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尽早掌握我国周边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的基础地理状况,加快开展适应我国海域环境的海工用钢研究。

END

关键词: 海工用钢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