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来福士三重驱动
2013-11-04 08:44 | 21世纪经济报道 船厂动态
在山东烟台,中集来福士所处的芝罘岛形同一朵蘑菇,又如一把雨伞,挡住船厂之外的风雨和巨浪。
代表中集集团出任来福士总裁的于亚,对这个地形非常满意:“来福士船坞下面的水深有十八米,属于深水不冻船坞,在国内非常难得。”
2013年前三季度数字显示,中国海上石油装备接单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0%——三年前这个数字尚不足10%。同时,中国在订单量和订单总金额上超越新加坡,仅次于第一名的韩国。
以2008年参股新加坡莱佛士(后更名为中集来福士)作为起点,中集来福士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商,占据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海工装备订单主要集中在移动钻井装备(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装备、海洋工程船。其中,中集来福士占据国内半潜式钻井平台(注:一个平台造价约5-6亿美元)订单量的67%,其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接单率也位列国内三甲。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集来福士构建的海工整体版图如图:
于亚认为,中国的海工装备企业往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韩国和新加坡不接的订单,船东拿出苛刻的条件、降低造价让中国船企接单;第二个阶段为企业完成首批石油钻井平台工程后,船东会开始拿更多的订单给船企,造价合适,但有较严格的风险条款内容附加;第三个阶段则是获得船东的充分信任,给予和韩、新两国船企相同的商务合同,“中集目前处于第二阶段”。
从集装箱到高端海工
“泰山吊”是中集来福士吸引船东下单的一个重要因素,工期的节省,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制造过程当中直接就意味着效益。钻井平台的制造过程每节省一天,就意味着船东公司可以早一天把平台租给采油公司。业内行规,船东公司给船厂提前完工的奖励是,一天20万美元。
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烟台船厂,1995年引入新加坡船业资深从业者、华人章立人控股,船厂改名为新加坡莱佛士。
1998年起,章立人发现油价已从谷底开始攀升,海上采油的需求面临爆发节点,遂开始助推莱佛士从拖轮生产向海工装备转型。自2000年莱佛士进入海上采油领域,全球石油价格从每桶10美元左右的价格一路上升到现在的100美元/桶,剌激各种资本进入海上石油开采领域,带动了石油钻井平台需求的大幅上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多个船东资金吃紧,莱佛士也出现了资金链问题,章立人将莱佛士船厂股份转让给了手握资金的中集集团。由此,原莱佛士船厂的核心“海工”业务,正式成为中集旗下重要的上升产业板块。
中集派出了集团副总裁于亚来领导海工这个业务板块。在海工板块业务不景气、给集团带来亏损的背景下,中集仍然坚持投资海工,在烟台投资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把来福士船厂内原来只有六七十人的技术队伍,扩展到了近千人的技术体系。
中集来福士项目管理部助理总监邵永强对记者承认,当初进入莱佛士的原因,除却完善的工程条件,另一个因素是看中其投资2.6亿元的“泰山吊”(2万吨的吊点桥式起重机)。“原先36个月左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周期,现在已缩至26个月左右。”
2008年8月,中海油服务公司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挪威船东公司Awilco,获得进入海上采油最为成熟的区域——北海海上采油区域的机会,并宣布它将建立一支海上采油船队进军国际市场。其背后的合作伙伴,就是中集旗下于亚领导的中集来福士。
五年来,来福士船厂已经为中海油服完成了四条海上钻井平台的订单。从这些船的名字上,清楚看到两个合作伙伴对于市场的期许,这四条船的名字分别叫“先锋”、“开拓”、“进取”和“兴旺”。今年9月27日,“兴旺”号已经完成了上下船体的大合拢工作。
于亚解释,挪威北海是全球作业环境最恶劣的海域之一,因而对于进入的海工装备要求最高。中集来福士已有3个平台在运作,甚至有的平台获得挪威船级社最高评价。
双轮驱动:海工院和融资租赁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成立的目的,即摆脱原来船厂单纯为制造工厂、没有学术背景的现状,不再简单地只接受来样加工,而是介入基础设计、扩展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意欲打造专业的海上采油船只制造企业。
于亚认为,融资租赁是一个在设计和制造的基础上,叠加的商业服务模式。“一开始是挪威的订单,参照的是产融结合模式”。多项模式做下来,中集的融资租赁就了解挪威大型海工怎么运作的。
传统上,海上采油的船东公司较为倾向韩国船厂。因为韩国产品稳定性较好,尤其是交船期相当牢靠,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而“中国制造”在行业内并不受船东公司的信任。
在于亚看来,韩国、新加坡从业时间长,经验富足,配套能力强大。“人家说建造周期是30个月就30个月,个别的时候多两天。而我们做计划的前提是自己编制的,并不是多少经验堆积,所以到时候会有问题,船东也不信任”。
海工制造变化的东西特别多,系列性不强,可以说每个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客户在建造的过程中会根据它的油公司等客户不断提要求。所以整个海工项目的交期对每个船厂都是特别头疼的事。 邵永强说。
与章立人主导下的莱佛士船厂不同的是,中集进入之后,不但有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更注重技术领域的扩展。在过去技术部的基础上,中集来福士将技术部独立出来,2009年成立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
中集海工院副总经理滕瑶对记者表示,2004年初的时候,中集来福士整个技术中心大概在60多个人,目前整个海工院人数在700人左右。“我们团队做高端平台的数量在中国应该是排第一的,像半潜式平台是国内最前沿的海工产品,国内现在总共是8艘半潜式钻井平台,我们设计了其中6艘”。
“以前经常是被别人牵着走,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如何做。”邵永强说,设计推动的整体技术实力提高,减少了建造过程中的修改,“我们现在有一个数据,目前生产的修改工时还不到2%,以前的修改工时则是超过10%到30%”。这也能保证如期完成。
作为海工驱动的另一只重要轮子,中集集团于2007年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其客户不局限于中集自身产品,比如,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的船舶企业提供了船舶“设计+制造+融资租赁”的整体解决方案。
不过于亚承认,相较于挪威三四十年的成功模式,中国企业还需要经验探索。
集体进军海工热潮
钻井平台订单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大量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平台已开始淘汰;二是市场新增需求持续活跃,主要涉及高端深水自升式钻井平台如工作水深在400英尺(122米)左右或可在北海地区恶劣海况下作业的平台;三是墨西哥加快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步伐,带来了大量自升式钻井平台需求;四是市场投机成分加大。
研究机构Religare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国船厂所获自升式钻井船订单已占到全球订单总量的45%,而按合同金额计算,中国所获订单金额已占到全球订单总金额的32%。
在价格回暖及造船价格跌幅较大的前提下,国内船企纷纷转型海工装备,尤其是进入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于亚对记者坦言,积极来看,这使得海工的整个供应链会渐渐加快向中国转移,“但它也有很多隐患”。
海工的门槛非常高,每个船厂最少要有3-5年的学习期,学习期一过,可能这个高峰就没了。于亚说,一个国家顶多就是3-5家企业,现在韩国3家,新加坡2家,日本基本上退出,“中国船企进入,从客观上加速了海工出口转移的步伐,但可能在3-5年之后,又会退出一大批”。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认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一些骨干船企抓住机遇兼并国外的公司,壮大了他们海工方面的设计科技人员,“但是总体上我们这个产业里的高端人才,包括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甚至于包括有关法律方面的人才都相当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