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激辩造大船
2013-11-11 16:43 |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 船市观察
11月7日,在2013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名家论道”环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马洪涛先生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造大船的诸多质疑”,针对当前船舶大型化,船东热衷造大船,而又有很多质疑声音的存在,认为当前航运形势低迷,不应该继续造大船。各专家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说法各异,但总体来讲对造大船持肯定态度。
长荣集团副总裁谢志坚:对未来市场乐观,鼓励造大船
长荣集团副总裁谢志坚表示,虽然长荣也在造大船,但是与马士基相比,还是小很多的。个人认为明年集装箱市场不需要过于悲观。大船是寻求成本的降低,好处是增加竞争性,对客户来讲,货量无增加的时候,可以得到合理的价格。
谢志坚还表示, 2010年开始船公司有很多是盈利的,盈利的原因是供需取得了相对平衡,这种平衡源于船公司自发的控制,包括采取提前报废,闲置船只等方式。经济好对船公司帮助固然很大,但是供需是否平衡是影响航运企业生存最重要的因素。
谢志坚说,大船不是罪魁祸首,并且有它的优点,需要合理运用。大家合作共用一条船,成本可以降低,新引擎减少油耗,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还能避免碳税问题,对将来全球环境有帮助。
马士基集团高级副总裁Jakob Stausholm:按需造大船,靠大船渡过难关
马士基集团高级副总裁Jakob Stausholm表示,人们经常讲,大船高效,节省原材料。我们看到集装箱的需求已经很成熟,而且增长平稳,但是今后的增长会大大降低,马士基的战略是把船造的更大,渡过难关。马士基的业务中东西方贸易比较多,所以P3联盟将继续用更多地大船,以此盯住市场,站住脚。这些是马士基考虑造大船的关键。
上述人士还表示,公司不会盲目造大船,总体上希望跟市场共同成长, 按照市场的需求造大船。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前主席Robert Lorenz-Meyer:既要造大船,又要淘汰老旧船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前主席、执行委员会成员,欧之路航运集团所有人,经营合伙人Robert Lorenz-Meyer表示,造船订单有时段性的,但是终究会进入到市场,航运春季到来的时候会需要这些船只。我们认为应该进行更多的去产能化,这样更符合新规定,贸易链上将新船也是很好的。航海市场来说也是一样。控制运能,不只是盯着新造大船,而是淘汰老旧船只。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守国:市场需要不同船型,对造大船表担忧
针对造大船问题,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守国发表了两点看法,首先,张守国认为,社会行业的需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各种型号的船舶,需要大船、小船和中型船舶;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节能高效的船舶。
其次,张守国认为,船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时期标准不同,要用发展的理论看问题,也要考虑船是否可以无限大下去。
针对造大船,张守国还表现出了两点担忧,第一点是大船的增多可能导致运力过剩更为严重;第二点是造大船后市场可能会出现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比如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等情况。
鹿特丹港务局副总裁Emile Hoogsteden:鹿特丹港可以服务于大船,对大船持欢迎态度
鹿特丹港务局副总裁Emile Hoogsteden表示,大船成本更低,造大船时代一定会来。大船对鹿特丹来讲是好事,我们的港口可以服务于大船。对于班轮来讲如果供应过剩确实不好,班轮从采购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价值角度。对于港口来讲,需要跟进对大船的投资,鹿特丹港今年已经有20多亿投资到港口设施建设。对于整个供应链而言,对大船持欢迎态度。
阳明海运公司董事长卢峰海:公司在造大船,对未来不必悲观
阳明海运公司董事长卢峰海表示,造大船本身并无对错,这是科技进步,创新的结果,对绿色地球也有贡献。
卢峰海表示,当前的问题在于供大于需,大家过分悲观,当前市场确实不好,但这是存在于各个产业的问题,不只存在于航运业。中国经济增长如果能维持在7或者8,那就是世界稳定的力量。欧洲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对世界经济贸易成长帮助很多,欧洲经济也会慢慢发展;美国有新能源的发现,未来将不太依赖于石油进口,将来美国可能出现比较大的经济发展。总体来讲,经济贸易日后会恢复正常。
对于造大船,卢峰海表示,造大船可以降低成本,对绿色地球有贡献。目前阳明已经宣布造15艘14000TEU的大船,但是还没交船。大船的进入,会导致提前拆船。此外,2015年以后,供给会慢慢减少,对未来市场判断还是较为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