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造船:差异竞争逆势闯出新天地
2013-11-13 08:59 | 新华网 船厂动态
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尾造船)在全球海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行业普遍不景气,个别船企甚至处于半停产状态情况下,通过抢抓机遇,在技术优势引领下持续打造高端“海洋工程辅助船”(简称海工船)产品,为国有船企蹚出一条“差异竞争逆势而上”新路径。
——逼出来的差异竞争之路
马尾造船公司董事长董敬知说:“我们地盘小,设备陈旧,这逼着公司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从产品、管理、服务上创出特色;靠“质、优、快”去赢得市场。”
2007年,马尾造船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研发策略,将主要产品结构调整为高附加值、高技术等级的船型。一方面将享有国际盛誉的成熟产品700-880TEU集装箱船作为战略产品,创造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辅助产品转型升级,提高单位造船量利润收入。
此后,马尾造船积极推动主导产品向“高、新、尖”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展。目前手持海工船订单占全部订单的75%以上,海工类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90%以上。至今已累计承接交付9艘58米、12艘70米平台供应船,87米电力推进平台供应船更是多达37艘,在普遍惨淡的国际造船市场连年获利。
2011年8月,公司承接的国内首艘84米双体半潜自航式居住辅助平台(CSS)正式点火开工,迈出了加快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步伐。该平台由马尾造船公司与加拿大海工设计公司联合设计,满足美国ABS船级社钻井平台设备和系统规范要求,配有目前全球最高等级的DP一3动力定位系统,填补了同类产品国内空白。
马尾造船总经理黄以豪说,马尾造船能在市场寒潮中取胜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抓住机遇尽早将生产往“海工船”转移;二是不断推出拥有高端技术的新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马尾造船出口创汇从2009年的1.67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4.36亿美元。
2013年前三季度,马尾造船共新接生效订单24艘,折合人民币约55.6亿元,均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型,生产任务已排至2016年上半年。截至9月30日,公司手持生效订单共49艘/19.9万载重吨,均为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海工船及自主研发船型,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约90多亿元。
据黄以豪介绍,今年1-9月,公司共实现利润1.3亿元,这个成绩得来不易;也为全年实现1.78亿元利润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驱动力促转型升级
近年来,马尾造船从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和积累技术能力,以创新驱动力促企业在差异竞争中转型升级。
马尾造船现有本厂职工1730人(含劳务派遣500人)。外来技术工人2000多人;公司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38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直接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239人,占职工总数的19.4%。
2009年,马尾造船被列入福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去年向省外经贸厅申请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并入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第一批)公示名单,为参与船舶行业新一轮竞争占据了新的制高点。目前,公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已经通过复审。
近年来,马尾造船每年科研经费支出占当年销售额的3%以上,2012年研发经费达8100多万元;每年增加设备固定投入约2000万元;每年投入8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对研发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马尾造船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工创新的奖励制度,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办法》《金点子活动》等。2010年,公司启动年度“创新工艺奖”和“管理进步奖”评比活动,2011年起提升为全员参与的“经济技术创新”和“金点子”评选活动;2012年开展“金石之见,点亮马船”金点子征集活动,吸引超过70%的员工参与。
马尾造船目前已形成了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公司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实行薪酬待遇向技术人才倾斜--专业技术人员既可向经营管理通道晋升,也可向专业领域发展。
按照福建省“十二五”规划部署,“马尾船政(连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园区”正式动工开建。园区内“特种船舶项目”总投资逾28亿元,占地面积约1060亩,规划产品以半潜式平台及100米以下海工工作船建造为主,兼顾其他类型海工船和8万吨级巴拿马型船舶的设计、建造一体化海工及造船基地。规划产能目标为年产GM4000型半潜式平台2座,60/75/95米各种海工辅助船28艘,达产后将实现年工业产值66.8亿元。该项目是福建海洋工程向深海领域海洋工程装备方向发展而打造的现代化特种船舶基地,对福建船舶工业加速进军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和制造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黄以豪说:“为了在未来竞争中继续占领制高点,马尾造船今后将从两方面着力,一是不断提升技术优势;二是持续打造高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