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旻:海工起步仍需专注“建造”

2013-11-25 07:54 | 财新网 船界人物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将主要产品国际占有率提升到20%以上”已被列入《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一时间国内很多船厂纷纷提出向海洋工程装备转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海工装备首席专家陈巍旻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高峰论坛2013”上强调,国内企业仍要专注自己“建造”特长,不要试图包揽一切。 

陈巍旻分析,中国船厂的优势在于标准产品建造效率高;项目团队年轻,肯吃苦好学;硬件设施先进,模仿能力和融资能力特别强。但同时劣势也非常明显,如受限于按照功能分割的管理模式,定制产品效率低。加上企业管理模式提拔领导,对项目管理不够重视,导致项目团队经验不足,有经验的人很少在一线做项目。目前中国也缺乏模块设计能力,对海工建造关键设施不成系统。固守国内,对跨国运作不熟悉,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大集团统筹,为一个订单国内企业竞争激烈,利润水平底下。相对于国外,安全和质量意识也比较差。 

“中国造船进入海工,必须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陈巍旻强调。他认为,中国船厂可以与总包商结盟,提供最佳的高效高质价格有竞争力的建造方案,专注于自己擅长做的事情,这也是国内很多船厂都可以做到的。同时,针对无法提供“模块设计”的短板,与设计公司组成项目总包联合体,这样可以完善自身的项目管理团队和财务管理能力。 

目前世界海工市场分为三大阵营。欧美等国以超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垄断海工装备的研发、前期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设备的第一阵营。韩国和新加坡以具备超强的建设和改装能力,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占据第二阵营。中国、巴西、阿联酋等国家列于第三阵营,主要从事潜水装备建造,开始进军深水装备建造领域。 

据陈巍旻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挪威北海项目曾在韩国下半潜式船体的海工订单,等船舶交到挪威以后,问题很多。他分析,韩国当时也是造船大国,建造海工仍以造船的方法去做,结果造一条亏一条,每做一个项目都要打一场官司,导致挪威的总包方被拖得很惨。但韩国的海工业务,也是从分包做起、从浮体做起、从亏损做起,直到现在拿到全球40%以上的高附加值海工订单。 

挪威Platou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邵和平表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前景良好,预计2013至2017年深水投资达到2230亿美元,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维持兴旺态势。韩国、新加坡、中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更多中国船企介入海工装备市场,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

END

关键词: 陈巍旻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