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宙军:上海航运险迎来发展新契机

2013-12-10 16:48 | 上海金融报 船界人物


据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称,正在组建当中的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以下简称“航保协会”),预计将在年底挂牌,协会将具备定价能力。航运保险作为一个极富特色的保险种类,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心。上海是目前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作为金融行业和航运行业的连接点,上海航运保险的发展变革必也代表着行业的进步方向。有消息称,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由人保财险牵头组织,联合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等发起人单位共同筹建。为此,《上海金融报》专访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上海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总经理祖宙军,就航保协会成立具体情况、航运保险目前发展现状以及结合自贸区改革将给航运保险带来哪些新的机遇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

《上海金融报》:上海航保协会成立在即,作为航保协会的主要发起人,您能不能给介绍一下航运保险协会的具体情况?

祖宙军:参加航保协会筹建的主要有三家公司:人保、太保和平安,后期还联合了中国财产再保险上海分公司等机构。2012年2月就已经开始筹办,到目前为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由上海保监局和上海市金融办组织推动,后期则主要在行业内部进行,在保监局和金融办的指导下,由同业公司整合业内各种资源,吸纳各种航运保险相关机构入会,向政府主管部门报送材料等,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各项工作都基本准备就绪,等待社团管理局审批通过,航运保险协会就可以正式挂牌。协会办公地址将选在外滩北京路上一栋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建筑内,初步预计将会在12月份正式成立。

航保协会的成立,一直都受到保监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保监会提出的“保八条”中,曾明确提出要“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支持上海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的建设”。政府部门对航保协会的成立给予了诸多期待,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专业的保险公司到上海设立航运保险中心,培育一个可以聚集航运保险资源的航运保险市场。

《上海金融报》:自贸区的成立,是否进一步推动了航运保险协会的筹建步伐?航保协会将会给航运保险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祖宙军:可以说,当前航保协会成立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越来越多的航保经营机构在上海聚集,随着自贸区的设立,保监局专门成立了改革创新领导小组,负责自贸区改革事项。小组办公室下设立了两个独立科室,一个负责自贸区,一个管理航运保险。可见,监管部门对航运保险的发展非常重视,这对我们而言,也是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

目前航保协会已初步吸纳30余个会员单位,未来还将吸纳更多会员进入,其中不仅包括保险公司,还会涵盖一批专业的保险服务机构,如经纪公司、公估公司等,我们还将以观察员身份吸纳一些行业上下游的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通过为航运保险行业的发展聚集更多专业资源,借此提升上海航运保险市场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航运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同时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的形成。

《上海金融报》:国内保险业发展至今,航运保险市场初具规模,可为什么尚未有专业的保险公司出现?是否条件还未成熟?

祖宙军:事实上,目前国际上专业的航运保险公司也比较少,这与航运保险本身的业务特性有关。一般而言,航运保险的保险标的非常大,这就要求航运保险公司具备相应规模的经营资本金,而保险公司又对资金的运作效率有一定要求,所以一般不会选择通过建立专业的航运保险公司来经营业务。目前各大型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模式主要是设立航运保险事业部,或者建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省级分公司则往往采用专管专营的模式,由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航保业务。

专业的航运保险公司,是航运保险行业发展专业化的一个标志。之前,行业内部也有讨论,一些地方也曾提出设立专业航运保险公司的设想,但真正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则是尚在筹建中的东海航运保险公司。它是由我们公司和上海港务集团及宁波港(601018,股吧)务集团等联合组建的,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等待保监会的审批。如果近期内可获批,由人保相对控股的国内首家航运保险公司就诞生了。

《上海金融报》:有人说,国内航运保险行业发展尚处于“粗放”阶段,您怎么看?当下航运保险发展又存在哪些问题或困境呢?

祖宙军: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以及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介机构的逐步发展,航保产品也在不断丰富,保险条款日益精细化科学化,根据客户需求,各公司都对保险产品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比如,我们公司在近年就陆续推出了无船承运人保证金责任保险、海盗赎金保险、游艇保险和船舶抵押人利用保险等。当下,国内航运保险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还存在进一步的改善空间。尤其是尚未形成成熟的服务模式,比如在高风险产品保险方面。另外,中小船东保险服务无法有效满足、部分保险业务资源流失海外等,也是当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背后也反映出了当下国内航运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服务体系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导致服务能力欠缺。建设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在全球各大港口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以铺设服务网络,但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高。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借助国际上成熟的服务机构,通过签订多方合作协议以构建全球网络。未来,人保会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各地保险机构的合作,考虑加入国际性的保险组织,比如劳合社,成为其会员后就可以享有其在世界200多个会员单位的资源。

《上海金融报》:随着自贸区的设立,航运保险行业将如何探索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内航运保险行业将可能迎来哪些变化?

祖宙军:就航运保险行业来看,未来发展最主要的方向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培育市场,通过市场来集聚资源要素,建立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实现“两个中心”建设目标。从保险公司来看,需从产品和服务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目前有两家支公司已在自贸区内,未来是否会设置专门的自贸区机构,还需要进行专门论证,等条件成熟会逐步推进。

上海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自贸区的设立,给航运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历史和地理优势,航运保险的发展,也将推动上海城市整体实力的提高。

链接

航运保险向上海聚集

2009年以来,我国航运保险业务向上海聚集的态势明显。

来自上海保监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地区船舶保险业务规模仅有7.7亿元,2011年就增长到20.85亿元。2013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区船舶险保费收入达21.6亿元,占全国市场的46.8%;货运险保费收入11.15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3.59%。

这一聚集的态势与上海在开展航运保险业务上的税收优惠有密切关系。2009年国务院19号文提出,对在上海注册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目前,凡是在上海出单的航运保险业务,包括进出口运输保险、远洋船舶保险、集装箱保险等5个险种,均免征5%营业税。

不过,税收优惠只是吸引险企的一个方面。上海航运中心及上海自贸区建设所带来的各类软环境提升成为吸引保险公司的重要原因。

“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更重要的是看中上海适合航运保险发展的各类软环境和隐性优惠。”一位航运保险相关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2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5%;完成货物吞吐量7.36亿吨,同比增长1.1%,两者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与此同时,上海拥有国家级航运交易所、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海事法院、上海海事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船舶和货运协会等一大批航运服务机构和功能性机构。这些成为航运保险向上海聚集的关键原因。

END

关键词: 祖宙军上海航运保险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