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2013年工作综述

2014-01-23 08:33 | 国际船舶网 船东动态


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进行专题学习,提出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召开8个多月后,中央又一次为海洋强国战略指明路径。

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有着现实且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过去的一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借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东风,积极探索和推动改革创新,生产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总资产过万亿,重要生产经营指标连续四年获新突破;尼克森并购成功,海外战略全面升级;加快发展液化天然气(LNG)产业,为饱受“霾浮”之害的国人送来清洁能源;深水油田超大型平台“浮”立南海,中国海油的“入海神技”与嫦娥、神舟的“飞天绝活”一同引发国人热议与赞叹……

“蓝色国土”精耕细作,勘探开发一路凯歌

2013年,中国海油进一步突出发展油气主业,在广袤的“蓝色国土”精耕细作,不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去年,公司在中国近海油气发现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获得多个发现,深水领域勘探扎实推进,海外勘探取得实质性进展,非常规勘探致密砂岩气获得突破,公司勘探成功率保持在较好水平。

公司勘探人员推动认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油气勘探和评价成果“多点开花”,为未来发展进一步筑牢资源基础。开平凹陷、陵水凹陷北坡和莱州湾南坡等三个新区获得具有领域意义的重要发现;成功评价蓬莱15-2揭示了该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新发现渤中8-4,开创了渤中西斜坡油气勘探新局面。

去年,公司全面梳理了勘探管理流程,修订完善勘探管理规定。在职能优化、简政放权的改革环境下,勘探人员坚持勘探风险投资组合,科学分配成熟区、滚动区和新区的勘探投资组合,形成良性循环。在继续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过程中,勘探主导和开发主导相结合,增储上产整体效益提升明显。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围绕已有生产装置进行滚动勘探,涠洲12-11由小断块变成中型油田,成为2013年南海西部海域最大的原油发现。

渤海石油管理局以歧口18-1油田综合调整“优快”钻完井项目为试点,积极探索协同管理、联合作业新模式,“二次优快”成绩斐然,平均单井钻井周期提效达40.54%,为解决新时期钻完井效益、成本和管理问题做出有益尝试。东海石油管理局完善“塔式成藏”地质理论,保持100%勘探商业成功率。

2013年,面对夏季台风影响、计划外关停和新油气田投产时间的不确定性,公司通过及时调整优化作业措施,积极推进计划外新井投产,多方协作应对突发事件,合理优化停产检修方案缩短时间,各项措施都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产量上,多项措施推动产量持续上升。

公司各主力油气田保持低水平递减,渤海一些老油田生产时率得到提升,月自然递减率大幅下降。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各油气田平均生产时率同比提高3%,达历年最佳水平。

除稳定基础产量外,公司瞄准增储上产目标,对现有油田进行滚动开发,并及时优化作业措施,力促新井早投多产,加大调整井挖潜力度,成为各海域油气产量新的增长点。

深水战略稳步推进,能力建设步步跃升

2013年11月,大型科教纪录片《潮汐——四两拨千斤》央视首播,继“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后,央视第三次以科教纪录片形式对深水装备与技术进行报道。我国首个深水气田荔湾3-1的海上组块浮托安装全过程“惊艳”于世,中国海油的“入海神技”与嫦娥、神舟的“飞天绝活”一同引发国人热议与赞叹。

去年5月23日,浮托重量达3.2万吨的世界第二大海上平台组块——荔湾3-1中心平台组块成功安装,世界最具挑战性的海上浮托安装项目完成。目前,荔湾3-1项目中心平台、海管和终端实现机械完工,并完成全部的设备和系统调试,我国首个深水气田投产指日可待。

荔湾3-1中心平台组块“浮”立南海,中国海油用不到10年时间走完国际同行30年的漫途。新年来临,此项技术又在渤海“一托惊人”,垦利3-2完成渤海油田的首次冬季浮托,宣告中国海油进入“全天候”浮托作业时代。在此前后,荔湾3-1平台建成安装入选“2013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海上油田超大型平台浮托技术创建及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以荔湾3-1油田开发为代表,去年,中国海油稳步推进深水战略,在南海深水区作业,为国人梦圆深水彰显海油力量。

此外,中国海油旗下负责油气勘探开发的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成功联合竞标巴西利布拉油田,标志着公司战略性进入超深水领域。

为挺近深水,去年,中国海油“深水队伍”继续驰骋蓝海,捷报频传。“海洋石油981”实际最大作业水深已突破2400米,深水钻探和完井能力均通过“大考”;“海洋石油201”首战告捷,铺管水深突破1400米;“海洋石油720”成功完成多个深水区块的三维地震作业,并开始亮相海外。

与此同时,“深水家族”又添“新丁”。深水钻井平台“南海九号”开钻,我国首艘3000米多功能水下工程船“海洋石油286”出坞,“海洋石油982”和多艘深水三用工作船、深水供应船也将在今后几年内会战深水,为中国海油实现深水战略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前有“深水舰队”探深海,后有荔湾3-1准备投产,中国海油的深水勘探开发已然成势,正在形成完整产业链。

中国海油在以技术创新建设深水队伍的同时,也在努力依靠“中国创造”推动造船、机械等产业“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目前,荔湾3-1平台上部组块上的应急发电机、起重机等设备设施均由国内企业制造;水下采油树也将由国内企业自主生产,这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6月19日,中海油服与国内5家船舶公司签订建造合同,投资建造15艘新型船舶。其中8艘为深水三用工作船,6艘为深水供应船,1艘为油田增产作业支持船。建造的六型15艘船舶全部是国内外的主流船型,其中五个类型的船舶在国内海洋工程领域是首次建造,这对于提升我国造船行业水平,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珠海高栏港,中国海油的“深水战略”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机。仅高栏终端、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珠海LNG等六大项目,中国海油的总投资就超过600亿元。这也吸引了国内外石化巨头纷至沓来,目前筹建和在建项目投资高达上千亿元。大项目纷至沓来同样刺激了消费市场,促进了珠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作为高栏港的“后花园”,几年前还犹如小村落的平沙镇,如今已高楼林立。

清洁能源润中华,绿色发展保安全

2013年,一场场接踵而来的雾霾让公众对清洁能源的关注热情高潮迭起,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一手保障能源安全,一手呵护生态文明,中国海油天然气产业加快发展,一路高歌,接连打响大气污染防治“绿色之战”。

去年全年,中国海油进口LNG达到1300万吨。而在过去7年间,公司累计进口LNG量超过5000万吨。经过10年努力,公司奠定了国内LNG行业的领军地位,已经成为国际上LNG第三大主力买家。

在南方,中国海油第五座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珠海LNG于10月成功接卸首船LNG,与已投产的广东大鹏LNG及在建的深圳LNG项目,在珠三角形成天然气供应互补之势;在北方,国内首个浮式LNG项目——天津浮式LNG项目于12月正式供气,清洁能源开始以40亿方的年输送能力直供京津、惠及环渤海;近200座LNG加气站则贯通南北,辐射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LNG物流大通道雏形已现。

9月,公司与国家能源局签订《首都大气污染防治重大能源保障项目任务书》,四项目剑指愈发严重的雾霾;临近年底,公司又成立两个煤制气项目组,加快天然气项目进展。既有序供给保障能源安全,又下足力气调整能源结构,海油作为尽显央企担当。

在海外,中国海油LNG资源的获取也获得新的突破,价格更具竞争力。2013年11月11日,气电集团与BG集团完成了增持澳大利亚昆士兰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权益交割。同时,公司将向BG集团新增采购500万吨/年、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资源,并在世界上首次创新地使用了油价、气价混合挂钩的LNG定价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海油的LNG长期引进合同量达到了2190万吨/年。

为不受制于人,中国海油全力发展LNG产业链,成为国内首家涉足LNG海上运输的能源企业;同时,攻关大型天然气液化技术,自主设计制造LNG储罐,国内首个浮式LNG项目亦是自力更生……

2013年11月19日,中国海油下属气电集团在第十四届全球LNG峰会领取LNG界公认的“奥斯卡”大奖——“2013年度世界LNG行业杰出贡献奖”。默默耕耘十多年后,其LNG产业国内领军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得以印证。

未来,受地方节能减排特别是治理雾霾的需要,各地对建设LNG燃气电厂、加气站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交通车辆和传统电厂LNG改造方面将有一系列利好措施,将助推加气站业务快速发展。

世纪并购创纪录,国际经营树典范

去年2月26日,中海油宣布,公司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交易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收购。

通过收购,中海油证实储量增加约30%,产量增加20%,并能战略性进入海上油气富集盆地和新兴页岩气盆地。收购尼克森有利于中海油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及资源储备,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尼克森公司的优秀资产组合不仅是对中海油的良好补充,同时也使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得以增强。

2013年11月12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省长简蕙芝说,中海油兑现了其收购尼克森时所作的推动加拿大经济增长的承诺,而且兑现承诺的速度值得肯定。截至2013年底,尼克森公司全年净产量、净利润均超出预算,整体经营形势平稳,初步实现收购工作“一年稳定、两年生根、三年见效”的总体要求。

尼克森公司成功收购后,中国海油并没有停止拓展海外市场的脚步,“国际合作”成为公司年度热词。

去年10月22日,公司宣布,作为与巴西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及中石油组成的联合投标体的一员,中海油获得了一份为期35年的产品分成合同,用以开发位于巴西海上桑托斯盆地的盐下石油发现利布拉油田,此举标志着公司已战略性进入了超深水领域。

目前,中海油在全球近20个国家进行勘探开发作业,海外探明可采储量逐年递增,开发方面也开始用投资持股与担任作业者这“两条腿”走路。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正以油气为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组团出海”。旗下专业服务公司中海油服不断提高海外作业能力,拓展海外市场,海外收入占比超过三成。专业服务公司海油工程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承接海外项目,2013年底世界最大天然气项目模块建造在青岛竣工。专业服务公司海油发展积极寻求海外机遇,2013年11月底公司进入乌干达,境外投资兴建基地正式启动。

其他板块业务也在拓展国际合作机会。2013年5月,气电集团与BG签署协议,获得为期20年、每年500万吨LNG资源采购量。截至2013年底,公司已拥有LNG资源长期合同量每年2190万吨,成为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LNG买家。2013年11月、12月,油气利用公司生产的“中海油36-1”沥青和“海疆”环保橡胶油接连出口日本,不断打开海外市场。

2013年5月3日,中海油成功发行40亿美元全球债券。自此,中海油已累计从国际债券市场融资100亿美元,成为利用国际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最多的中国企业。

时至今日,中国海油的海外业务涉足亚洲、非洲、美洲、欧洲、澳洲等地的2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海外资产已超过4000亿元,占总资产近四成比例。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轮廓已越来越清晰。

去年12月16日,惠州油田16/08区块油田正式回归自营。同一天,16/19区块油田作业权也移交中方,这标志着惠州油田的开发又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油田、第一个气田、迄今累计产油最多油田,惠州油田在中国近海油气田开发中一直担任着“先行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中国海油践行国家对外合作决策的一个真实写照。

“回顾过去,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反映了中国海油、雪佛龙、ENI三家母公司及员工之间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惠州油田是我们在亚洲最成功的项目之一。”雪佛龙中国公司总裁说。

2013年,中国海油先后与雪佛龙、BP、壳牌等多家国外石油公司签订石油合同,联合对南海东部、南海西部和渤海海域进行勘探。不仅如此,2013年中国海油又推出中国近海的25个区块,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继续拓宽对外合作道路。

三十多年来,中国海油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78家国际石油公司签订石油合同,累计引进外资337亿元人民币。200个对外石油合同,不仅让海洋石油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之一,也使中国海油成为世界上签署对外合作石油合同最多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

去年年底,中国海油召开海外工作座谈会,再一次将公司深化合作、发展海外业务提升到新的高度。会上,中国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强调以突出效益为中心,以创新管理为手段,实现海外业务发展新跨越。

END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