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中,新加坡船王成功六字诀

2014-03-19 17:22 | 《环球人物》杂志 船界人物


全世界有海港的国家,几乎都能看到KOTA字头的集装箱货轮。它就是新加坡太平船务货轮的标志。太平船务在全球运营50多条航线,200多艘货轮穿梭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2012年营业额45.5亿美元。它在东南亚私营船务公司中排第一,全球集装箱航运业者中排第十四。不久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新加坡拜访了太平船务的创始人、集团主席张允中和接班人、董事总经理张松声父子。

96岁高龄的张允中先生一头银发,慈眉善目,记者很难将他与想象中47年劈波斩浪的“硬汉”联系起来。1918年,张允中出生于福建金门一个大户人家。他19岁时,全面抗战爆发,金门、厦门被日军占领。他远渡南洋避难。1942年,新加坡沦陷,他的父亲遭日军杀害。后来,他也因支持抗日而身陷囹圄,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出狱。3年后,他加入祺福船务公司任总经理。

在祺福船务,张允中干了18年,帮助老板将一个以1000美元起家的公司,发展壮大为有37艘船、资产近亿美元的公司。1967年,49岁的张允中创办太平船务公司,召集10个股东,买了2艘荷兰旧船,冠名时都以KOTA开头,在马来文中意为“城市”.

太平船务刚成立,就遇上第三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关闭,许多船无法继续跑这条航线。张允中临危不乱,他说,跑这条线的船少了,但运费飙涨,这就是商机。海运波动性很大,“10年只有3年好”,要采取“稳健保守”的策略。只要投资不过大,发展不太快,即便市场走下坡,公司也能顶得住。

正是靠着这一策略,太平船务在一次次危机中涉险过关。张松声说,太平船务创办时,新加坡有40多家船务公司,今天幸存者已寥寥无几。自己年轻时心高气盛,也曾觉得父亲保守,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父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比如,金融危机前的2006年1月,他对未来充满乐观,踌躇满志地说:太平船务未来4年将投入24艘新船。父亲却强调,一家公司不能过度扩张,最重要的是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张松声说,那时经验丰富的父亲看到市场已好了很多年,觉得不可能再好下去,要求放慢速度。2008年,公司“刹车”不买新船。正是父亲的谨慎,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受影响不大。

张允中为人和善,身体很好,两年前还常打高尔夫球,现在每天仍按时到公司上班,中午和管理层共进午餐。说起父子间的分工,张松声开玩笑说:“几亿美元的生意他要我决定,几百元的开销他管。”但有重大事情时,他都愿意听听父亲的意见。张允中则说:“现在主要他们在做,我也在看。有问题时帮忙想。他们做得比较激进时,我会告诉他们不要冲过了头。跑得太快,跌倒了就爬不起来;慢慢走,无论走上坡或下坡,都可以走得稳。”

张松声在新加坡出生,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说,自己兄弟8人、姐妹6人,都从小学汉语。父亲是马来西亚籍,但总说自己是中国人,说起故乡福建,脸上就显得特别幸福。张松声16岁就随父亲的船到过中国,1979年正式加入太平船务公司。如今,公司在华业务繁忙,他一半时间在中国。公司2/3的员工是中国人,通用汉语。张松声说,父亲注重用善心和真诚有信团结人,公司核心价值也来自中国文化,就是:心正、灵活、创意。

航运界盛传,在中国改革开放前,若有运不了的货或到不了的地方,中方都会找太平船务合作。1956年,张允中协助开辟了中国到中东国家的货运航线。改革开放后,太平船务在华业务越做越好,如今在中国30多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中国业务已占1/3,还有价值50亿美元的80艘船在中国建造。张松声说,中国的发展成就了太平,也促进了太平的在华投资,这是双赢。

END

关键词: 张允中太平船务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