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世界船王这样“炼”成的

2014-04-11 08:32 | 新商报 船界人物


董浩云,世界航运巨子、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1928年,他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来逐步升任为常务董事,从此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他靠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精神,几经努力,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因而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他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世界“风流船王”奥纳西斯的近一倍。其船舶的种类之多、单船吨位之大、机械设备之新,均超过环球集团。《纽约时报》更是称他为“世界最大独立船东”和东方的“奥纳西斯”。

小小年纪独对航运业上心

董浩云,191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舟山,旧属宁波府。清朝末年,董浩云的祖父举家迁居上海闸北,以制衣为业。父亲董瑞昌,先是开办印刷所,后来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开设源森玻璃五金店。董瑞昌有三子,浩云排行第二。小浩云性格豪爽,兴趣广泛,文学而外,音乐、戏剧、电影、摄影,无一不喜好,又兼生性好学,一生手不释卷。中学时,父亲把董浩云送回老家定海读书,学校就在海边,老师常在课堂上指着窗外的大海讲述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董浩云课后就常一个人坐在海边发呆。一天,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讲讲自己将来长大想做什么,同学们有的说要做督都巡抚,有的说要做道台县令,董浩云却说“我要做郑和。”

高中毕业一回到上海,父亲就想让他学着打理五金店,可一心想做郑和的董浩云不顾家人反对,考入了由金融家周作民兴办的航运亚洲训练班。

1928年,16岁的董浩云进日商上海国际运输株式会社任练习生,这是董浩云投身航业的开始。结业后即服务于金城银行属下通成公司之天津航业公司。董浩云在天津航业任船务兼秘书,所有文书往来,代拆代行,很快显示出他出众的才干。负责公司业务的副经理王更三偶有北平、上海之行,则其业务文书全由董浩云一手包办,全权替兼经理职务,年纪轻轻,处理起事情来已经有条不紊。

董浩云凭自学学会英、法、日三国文字,并能运用自如。因为好学,董浩云收获了一份美好爱情,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天,一艘来自浙江宁波的货轮在天津港靠岸。董浩云携着小提包奔向轮边,放出钢缆,系紧。轮靠岸,他不慎绊倒轮边,将提包内英文字典等抛出,正好被该轮船东看见,船东把董浩云叫住,问了他的姓名籍贯。董浩云离去时,这个船东指着他的背影对身边的人说,此子年纪轻轻,如此好学,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这个船东就是当时浙江宁波海运大亨顾宗瑞。后来顾宗瑞就把女儿顾丽真许给董浩云为妻。

1934年3月,天津航业同业公会成立,由于才干出众,22岁的董浩云以天津航业公司董事会秘书长的身份入会,次年春,董浩云代表天津航业出面向英国领事馆交涉,将英方原来租借的九号大院收回。弱国无外交,天津航业公司此前因这个问题已与英方交涉数年都无结果,董浩云出手一办就成,令航界刮目相看。

中国人用自己的轮船横渡大西洋

1936年,24岁的董浩云携妻返回上海,准备自己创业。当时的中国由于内忧外患,航业界情况每况愈下。上海黄浦江中满布着停航船舶,每日均有八九十艘商轮空抛。由于生意清淡,航业界不仅因货少船多自相残杀,且须时时与资力雄厚之外国航商相抗衡,民族航业岌岌可危。忧心忡忡的董浩云写成《整理全国航业方案》,上呈给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长俞飞鹏,主张以金融力量促成航业合作,以保息制度控制无序竞争,建议发起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额定资本为国币500万元,官商合办。

这个方案实际相当于今天的群众来信,却引起了国民政府交通部的重视,俞飞鹏先是邀请董浩云到南京面议,继而在1936年12月亲自复信董浩云,对方案大加称赞。然而七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董浩云期待中的全国航业整理成了镜花水月。

抗战胜利后,董浩云重返上海,当时百废待兴,重建需要运输大量的物资。董浩云瞅准这个机会,通过银行信贷,陆续购置了“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船队,一举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私人船东。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行权均已收回,由于船少货多,国内运费高昂,利润优厚,对开拓远洋航运市场鲜有冒险问津者。这给了董浩云机会,他决定将他的万吨巨轮“天龙号”,试航大西洋,开辟国际航线。

1947年8月,“天龙号”从上海出发,至苏联南库页岛,装满新闻纸,经新加坡、亚丁湾,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于同年10月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哈佛港。复于1948年2月,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驶往美国诺福克,承运煤炭至比利时安特卫普。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人用自己的轮船横渡大西洋。

继“天龙”轮首航大西洋三个月后,董浩云旗下的“通平”轮,于1948年2月自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西海岸。当“通平”轮于1948年4月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天龙”轮也正好第二次横渡大西洋,由比利时驶返美国东岸却尔斯登,于是太平洋、大西洋、美国东西两岸,皆有中国船舶,旅美华侨睹此巨轮远自祖国驶来都欢欣鼓舞,董浩云也倍感自豪。

此后,中国船的踪迹遂遍及世界各大洋,而董浩云也被誉为“现代郑和”和“中国远洋航运第一人”。

世界船王这样“炼”成的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中国人既买不起好船,更造不起新船,常常是欧洲造的新船用旧了卖给希腊船东,希腊船东用得更旧了再卖给中国船东。所以,中国人的船总是又老又旧。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董浩云发誓改变这一现状。他的原则是,要造就造最好的,而且是最大的。

1956年,董浩云订造的首艘巨轮、载重1.3万吨的“东方之星”在法国里昂下水。“东方之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其上部漆成银色,下部为红丹,红白相映,在日光下灿烂眩目,雄踞船坞,气昂昂不可一世,也是第一艘由中国人在欧洲投资建造的货轮,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个新的第一。

从此董浩云几乎年年造新船,最兴盛的时候,在全世界造船,日本、英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甚至在几个国家同时订造新船。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因而需要大批船只解决石油运输问题。由于大吨位的船舶可以明显降低运输成本,所以油轮越造越大,董浩云与蚬壳石油公司同时开创了超级油轮时代。1959年,7万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在日本佐世保建成下水,为当时亚洲第一、全球十大巨轮之一。

从1967年起,董浩云先后向日本佐世保船厂和其他几家船厂连续订造载重22万吨级以上的极大型油轮3批,每批6艘,一共18艘。前两批22万吨已属极大型油轮,到第三批已赫然进入每艘30 余万吨的超巨型油轮阶段。后来又买进36万吨的“巴西荣耀”号和38万吨的“巴西宏愿”号。1976年,董浩云进入了他人生的最高潮。一位希腊船东在日本住友重工位于横须贺市的追浜造船所订造了一艘42万吨的油轮尚未完工,这个希腊人就破产了。三年后,这艘油轮落在了董浩云的手里。但一心要做世界第一的董浩云还嫌它不够大,下令改建。最后的方案是,把42万吨的船中间割开,加上一节。这一加就加了14万吨,成了56万吨载重的海上“巨无霸”。董浩云为它命名“海上巨人”号。从1928年跨入航运业,经过近50年的拼博,董浩云终于建起一支共有150条船舶、超过1100万总吨的强大船队。

同时代的希腊风流船王奥纳西斯船队总吨位只有300万,另一位香港船王包玉刚虽拥有2000万吨的总吨位,但有一半由汇丰银行持股,而董浩云所拥有的1100万吨,却是他个人独资。因此,从总吨位数来说,包玉刚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而从独资所拥有吨位数来说,则董浩云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

1982年4月,这个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因病于香港去世,他的奋斗与成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至此,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就此谢幕。

END

关键词: 董浩云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