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通导系统:补足最短板
2014-05-30 17:09 | 中国船舶报 配套动态
进口替代迎来空前机遇
船舶通导系统包括导航测量设备、航行管理设备、操纵设备、通信设备和综合船桥系统等,主要应用在驾驶室,与船舶航行安全密切相关。这一市场属于传统船舶配套领域,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由日本和欧美公司占据。“这些日本和欧美公司对船舶通导系统的研究比我们早几十年,其品牌产品在市场上占尽先机。产品功能、技术参数、应用标准等都由他们说了算。他们一边在全球销售产品,一边实时优化更新技术,同时,通过与国际海事组织(IMO)联系,制定、修改标准。这样一来,他们的产品与技术就能持续领先,并通过掌握标准制定权,进一步垄断市场。”中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马福琪向记者描述了日本及欧美公司在全球船舶通导市场建立“霸权”的过程。
我国的船舶通导系统市场也由日本和欧美企业主导,每年进口的船舶设备产品中,除船舶动力设备外,排名第二的就是通信导航系统,金额约为10亿美元,占进口船配产品总额的15%左右。近年来,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航运市场的不景气导致不少船东通过降本来提高运营效益,而在成本上占据优势的国产通导系统也由此扩大了市场。但在国外企业先发优势的挤压下,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依然显得缓慢。
“目前,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确实迎来了难得的进口替代机遇,也许可以为该行业带来快速发展的转机。前些年,我国公务船选用最多的就是日本通导系统。但在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形势下,这一市场重心将逐渐转向国内企业。”马福琪说。另一方面,我国民船配套日本通导系统的比例也很高,如若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安装了日本通导系统的船舶可能将面临维护不便等风险,为未来航行埋下安全隐患。因此,有预见的中国船东也会考虑通导系统的配套由国内企业提供。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可能猛增的巨大市场需求,我国的船舶通导系统行业如何担当这一重任,并从中获得成长。
国内企业突破难在哪里
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是近10年的事情。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是我国船配企业研制较早的通导产品,此前,我国VDR市场一直是日本无线、古野电气和德国AVECS公司的天下。现在,国内已有包括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锦达数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海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众多企业能够提供完全满足国内外船东要求的产品。在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操舵仪和罗经、雷达、计程仪及测深仪等船舶通导核心产品方面,目前也已有一些远洋船舶开始采用我国产品。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是电子航海时代的标志,我国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船电科、海兰信等已经推出这方面的成熟产品。桥楼值班报警系统(BNWAS)获得船级社认证的国内企业,则包括了镇江海普康自动化有限公司、南京宁禄科技有限公司、海兰信等。
“船舶通导系统本身属于高技术含量产品,需要满足国际领先企业制定的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国际化认证,研制难度较大。虽然我国在船舶通导系统研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客观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马福琪说。
此外,不同于其他船舶设备,船舶通导系统往往体积小、技术含量和研发成本高,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较低,这使得日本和欧美企业始终不愿意把船舶通导系统放到中国来制造。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很难深入了解国外产品的技术内涵,导致我国船舶通导系统在技术水平、产品可靠性及寿命等方面与国外品牌产品相比,差距比较大。
骆宁森表示,由于国外产品长期在船舶通导系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绝大多数船东都不愿选择我国产品,这导致我国船舶通导系统企业难有实船运行经验,妨碍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另外,我国船舶通导系统品牌尚未形成,装船量小,国外维修服务代理商不愿提供代理服务,建立全球维修服务网络的难度大。这些都影响了我国船舶通导系统企业的成长。
与此同时,小企业众多的现状也不利于我国船舶通导系统产业发展。据了解,我国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船舶通导系统相关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规模小,资金与技术实力弱,不具备持续研发的实力,难以进行技术积累和产品升级。这对于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船舶通导系统行业来说,是灾难性的。“与产品的发展阶段一样,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的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整合,并集中资源研发技术和产品,以便在机会来临时能够有实力抓住。”马福琪说。
超常规发展促行业成长
对于如何加快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发展,以抓住机遇并提升国际竞争力,骆宁森认为,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是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国部分骨干企业已走出了第一步。如中船电科已和美国通信巨擘L3公司注册成立合资企业,研制船舶管理系统;海兰信则与意大利研发团队和俄罗斯圣彼得堡研究院开展了合作。“这种合资合作应该在更宽的范围、更多的企业中展开。”骆宁森说,在通过国外企业获得许可证进行生产的模式行不通的情况下,与国外企业合资以及引进国外研发技术人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实行跨行业合作也是一个好的办法。”骆宁森表示,船配商与船厂合作、船配商与船东合作,都能对我国通导系统企业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加快自主研发进度产生积极作用。据了解,海兰信就已与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奕淳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电气公司,并与山东海运集团签订战略伙伴协议。这种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兰信打开市场。
从长远角度看,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的战略发展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马福琪认为,建立平台,集中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整合资源攻克关键性技术难关,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整个行业上台阶。他说,中船电科对船舶通导系统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是中国舰船通导系统领域的“NO.1”。“这些技术在转化为民用后,使得中船电科在民船,特别在公务船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完全有能力成为国家层面研发平台的承建企业。”
骨干企业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和希望,因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通导系统骨干企业十分重要。骆宁森建议,我国可以选取几家有实力、有潜质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这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求在船舶通导系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培育出技术过硬、产品优质的企业,才能保证国内增长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并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骆宁森还表示,目前,国际海事界的新标准、新规范层出不穷,其中很多都涉及船舶通导系统,如从今年7月1日开始,船舶VDR需要满足IMOMSC.333.90规范要求;正在急速发展的目前最新E航海技术也主要通过船舶通导系统来实现。这些新规范的实施与新技术的发展,将为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积极创新、实现超常规发展,是我国船舶通导系统行业的不二选择。
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引发的紧张关系,正让我国的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市场发生微妙的变化。从前,我国船舶通导系统基本为日本和欧美公司产品,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特别是我国公务船市场,国产通导系统成为优先选择。南京金陵船厂副总工程师骆宁森表示,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对公务船通信导航安全问题的态度更加慎重。与此同时,由于日本近期对我国进行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封锁,我国民船建造企业在通导系统配套方面也已受到牵制。在这一形势下,作为船配核心领域,却是船配行业最薄弱环节之一的我国通导系统产业,其快速发展愈发显得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