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运中心的“前世今生”
2014-06-26 22:38 | 解放网 船舶金融
何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与发展?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将呈何种趋势?“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26日在沪对外发布之际,记者进行了梳理,以期获得国际航运中心的“前世”与“今生”。
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4)》,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优质的港口设施、发达的物流体系、关键的地缘区位为基础条件,以高度完善的航运服务为核心驱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航运资源的重要港口城市。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有着深刻的时空发展转移脉络,其内涵与模式经历了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空间上,其发展轨迹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一致,并由此形成了几个“板块”动态调整的发展格局。时间上,国际航运中心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和发展的概念,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变化,其功能也在相应地调整与变化。
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经历了三次大的转移,即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东岸,从太平洋东岸转向亚太区域(仍在进行之中)。
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程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轨迹高度吻合。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出现在19世纪初的欧洲,随后,伴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自然明晰的空间转移特征,这个过程就是:从“西欧板块”向“西欧板块”+“北美板块”,再向“亚洲板块”+“西欧板块”+“北美板块”的方向递进。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单向板块间漂移,而是复合的并立与分化过程。近年来亚太地区逐步成为世界航运集中关注的重要板块。
伴随着“三大板块”的形成、转移、交错,国际航运中心在其功能上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从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于19世纪初在欧洲出现至今,国际航运中心从功能上看,已经过了三个阶段,分别称之为以航运中转为主要功能的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以加工增值为主要功能的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和以全球性资源配置为主要功能的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
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中转型)是以城市产业为基础的海上运输集散型功能结构模式,它主要以满足城市社会经济自身发展所需求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量为基础,构成了连接国内外中多国家或地区的密集航线。伦敦、鹿特丹是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先行者。二战前夕,纽约、汉堡等一批新兴港口城市也跻身于其中。
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加工增值型)最初是在航运中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政策建立起“两头在外”(即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的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形成特殊区位优势。之后,航运中转功能又与大规模的临港制造业基地相结合,航运中心成为现代临港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而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又是航运中心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政策所提供的环境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空间位移和区域经济产业集聚的重要诱导因素,为国际航运中心由航运中转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创造了条件。东京、香港、新加坡成为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创新者,纽约、鹿特丹、伦敦等也完成了功能的转型并继续发挥国际航运中心的职能。
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型)主要建立在现代信息和全球化国际服务的基础上,具有从单一的有形物流形态与无形贸易服务相结合的资源性功能配置的基本特征,一般同时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东京、伦敦、纽约、鹿特丹、香港、新加坡在向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型中走在前列。
由此,国际航运中心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一是包括船舶交易、运输业务交易、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在内的航运交易功能;二是航运信息服务功能;三是海上运输集散功能;四是航运金融、保险、法律等其他航运服务功能。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则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域、优越的区位条件、能够满足航运需求的优良基础设施、高度开放的口岸环境以及规范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