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造船业的昨天与今天

2014-07-21 16:37 | 大江晚报 国内造船


芜湖为水泽之乡,境内水网密布,沟渠纵横。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芜湖先民很早就发明了船舶制造技术,制造了各种类型的船舶,用于交通、运输、渔猎和战争。自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国家的船舶制造基地。到了近代,由于西方铁甲蒸汽轮船的冲击,打断了本土造船业由传统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直至新中国成立,芜湖的造船业得以复兴,并迅速进入到现代化的行列,一度成为军工船舶制造基地,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芜湖造船业在改革开放的浴火中重生,民营造船业异军突起,大型船舶制造开始走向世界,丰富的岸线资源为滩涂造船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芜湖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造船基地和长江水系修造船中心。

一 悠久的传统造船业

芜湖造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个时期,南陵县崛起为扬州地区唯一的、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采、冶、铸基地,大量的铜材正是利用船舶运出了大山,送往朝廷。坐落在今芜湖市区东约二十里的楚王城,是古鸠兹所在地,也是芜湖最早的城池。据《长江古城址·芜湖楚王城》记载: “此垣外圩田内曾发现朽蚀木舟。”这就为春秋战国时期,芜湖早期的造船业提供了实物证据。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在庐江郡设置“楼船官”,又有造船工厂。《中国造船史》也说:“庐江郡汉时在此设楼船官。”这里的庐江郡应该是包括了今天芜湖在内的长江重要支流青弋江区域。对此,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公元1839年-公元1915年)在他的《水经注疏》中有明确的考证,他说:晋代地理学家郭璞(公元276年-公元324年),早在他的《山海经》注释中就指出:“三天子都,今在新安歙县”,“今青弋江当庐江”,“三天子都即今徽州之黄山”。杨守敬还引用了唐代庐潘《庐江四辩》一文说:青弋江之源头在“歙县南率山西之水为庐江”。他指出:庐潘之说“与《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适合”,讲的就是发源于今歙县的青弋江,在汉初为庐江。杨守敬还在《晦明轩稿》一书中进一步论证了汉初的庐江就是皖南的青弋江。其文曰:“汉志庐江郡下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据其所言是丹阳之青弋江也,青弋江出黄山(即三天子都),北过石台东西(即陵阳),又北过宣城西(即宛陵),而北入江,无不与汉志合者。”《读史方舆纪要》说:“胡氏注,文帝初分淮南为庐江国,在江南。”《长江古城址》一书说:“汉初置庐江郡于江南,因庐江为名,庐江即今青弋江”《安徽建置沿革》说:“庐江郡为西汉庐江国”,“位于今江南地区”,“指今皖南青弋江”。由此可见,汉初在今天的青弋江一带设楼船官,建立了国家级的重要的船舶建造基地。

三国时期的孙吴在濡须口(今裕溪口)设督,建立水军基地,并设造船厂和水上要塞——濡须坞,置典船都尉,主管造船事务,为濡须督制造战船和防务。

芜湖的造船业发展到宋元时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据《芜湖市志·船舶工业》记载:“宋元时期,芜湖运送粮食的漕船,载重千担,船长九丈二尺,船宽一丈一尺五寸。”到了明代,芜湖是全国重要的战船建造基地,朝廷明确规定:江西九江等五卫,于芜湖造。据张墨《中国古代海战水战史话》一书中介绍:“当时每个千户所配有战船十艘,每个卫有战船五十艘。”按此标准统计,芜湖为九江等五个卫应当造250艘。据明代杨宏、谢纯编著的《漕运通志》记载,嘉靖皇帝曾下令在芜湖打造漕船。康熙《江南通志》余国柱序说:明代“舟楫所通,商贾所至,多聚于芜湖、镇江”。这说明,到了明代,芜湖不仅官船制造规模很大,民船商船制造业也十分兴旺。

到了清代,芜湖地区的造船业以修造漕船为主。《安徽航运志》记载:乾隆年间,对芜湖漕船制造实行九验之法:一验木、二验板、三验底、四验梁、五验栈、六验钉、七验缝、八验舱、九验头艄。对漕船质量要求很高。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赋税志》说:“芜湖建阳卫改造浅船民,七料价银四百五十三两二钱八分九厘四毫八丝。额给建阳卫运漕官丁打造浅船。”英国人沃塞斯特著的《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一书记载了当时长江上航行的132种船舶,其中也有称为“芜湖摆江划子”。

芜湖古代造船业不但起始时间早,而且有着精湛的造船技术和工艺。

秦汉时期,中国已发明和使用了船舶的动力工具、定向工具和停泊工具,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汉代,芜湖地区是国家唯一设官监管的楼船建造基地,当时的造船技术和工艺,显而易见是全国最先进的。其主要动力推进工具有:风帆、桨、橹、篙;定向工具有:舵;停泊工具有:碇等。

风帆,最初是竹席编成,长方形,固定在船桅杆上,可以转动和升降,后来改用布帆代替了竹席帆。桨,是木板做成的,下端划水部分为记忆扇形,桨的作用是向后划动,借用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前进。橹,外形似桨而较桨大,弯曲的把手和橹板,常支于船头、船腰和船尾的橹担上,橹摇动后,因橹叶前后差,便产生了推动力。船家有“一橹三桨”之说。英国人沃塞斯特在他的《扬子江的帆船和划子》一书中说:“橹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橹具有结构简单和一器多用的特点,可以推进船只,又可以控制方向,是高效率的推进工具,被誉为是划时代的发明。

舵,被称为凌波之至宝。船只航行时,方向问题至关重要。航行方向又可分两部分,一是掌握方向,一是辨别方向,而掌握和辨别方向都要依靠舵。舵是拖在船尾,起着掌握航向,使船不偏离航向的作用。

碇,亦作矴。石质为之碇,后来用铁质称锚。以绳索一头拴在船上,一头拴在碇上,两相连接,或沉之水中,或掷之于岸,作固定船位用的,是船舶停泊工具,汉代已使用。

唐宋时期,芜湖造船已经采用铁钉连接技术,就是从过去的搭接船板,发展到并接船板。这样不但保证了船体的强度和不漏水,而且由于表面光滑,可在航行中减少水的阻力,提高速度。

早期的铁锚,锚齿排列在同一侧,投放后不一定能抓住地面或水底,往往不能起到碇泊作用。北宋时期,芜湖将锚齿改为按圆周均匀排列。这样,无论如何抛掷,总有一部分锚齿能抓住地面或河底。

近代以来,芜湖传统的木帆船制造业在西方铁甲蒸汽轮船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同时,芜湖的造船业也开始了向近代船舶制造的转型。

二 重续辉煌的当代芜湖造船业

芜湖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权把发展经济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1949年7月,市政府将原国民党芜湖第六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修械所与原安徽省保安司令部修械厂合并,加上安澜工校实习工厂的部分设备组合起来成立了安徽省机械工业第一家国营企业——芜湖铁工厂,这就是后来的芜湖造船厂。芜湖造船厂以船舶修理逐步发展到中小型钢质船舶制造,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引领了芜湖造船业发展的方向。

1955年,芜湖造船厂开始制造鱼雷快艇,开创了芜湖现代军工船舶制造的先河。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芜湖造船厂。毛主席仔细询问了鱼雷快艇的生产情况和一系列技术问题,并登上227号鱼雷快艇的驾驶台,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疾驰了20余海里。毛主席风趣地说:“这艇好!站在这里比坐在轿车里还要稳。”

1965年,在“八·六”海战中,我海军装备的鱼雷快艇一举击沉国民党军“剑门号”军舰。11月14日,在崇武海战中,又击沉国民党军“永昌号”舰,重创“永泰号”舰,荣立战功。这一喜讯传到芜湖,全市人民万众欢腾。

自1955年至1966年,芜湖造船厂合计生产军工船舶541艘,8353万吨,在芜湖造船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期间,芜湖造船业诞生了江东、江风、弋江等10余家大中小型造船企业,它们生产的木质、钢质客轮、拖轮、货驳、帆船、渔船、工程船、囤船近700艘。

改革开放以来,芜湖的造船业在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制中,有了较快的发展。1996年芜湖造船厂实施军船艇转舰、民船内转外的战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5月第一艘民用船——4700吨出口新加坡的多用途集装箱船交付,12月,出口德国16500吨散货船下水,并承造了第一艘大型军辅船。1997年,江东船厂为香港建造8艘散装水泥船,不仅开创了我国建造散装水泥船的先河,也标志着芜湖船舶企业真正迈向国际市场。

芜湖滩涂民营造船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萌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集群规模。至2002年境内共有民营造船厂点48处,其中芜湖县30家、原马塘区8家、鸠江区10家,年造船舶约80艘,总吨位约14万吨。芜湖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造船基地和长江水系修造船中心。

今天,芜湖造船业在改革开放的浴火中重生,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END

关键词: 芜湖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