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企“白名单”银行怎么看
2014-12-17 16:50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舶金融
商业性及政策性银行更多考量的是造船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流、接船能力、第一还款来源等。工信部发布的造船企业“白名单”会成为银行的参考,不会成为其发放贷款的依据,银行更为关注的是造船企业“黑名单”。
对于在业内议论得沸沸扬扬的由工信部发布的造船企业“白名单”,中国各大银行纷纷表示,早在“白名单”发布前,各银行已经有了自己的合作名单。对于“白名单”,有些银行表示将全盘接受,有些表示将酌情考虑,有些则对其含金量表示质疑。
“白名单”出炉
9月份,当造船企业倍受订单及融资双重煎熬时,工信部发布第一批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也就是“白名单”。按照《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根据企业申报,经省级船舶工业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初审,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船级社组织专家评审和复核,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第一批)总计51家。其中,辽宁省1家;江苏省13家;浙江省7家;福建省2家;江西省2家;山东省4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10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5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4家;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1家;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2家。 12月11日,工信部发布第二批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第二批“白名单”只有9家造船企业。
近日,《金融业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已上报至国务院相关部门,意味着近期工信部发布的“白名单”造船企业将有望获金融业支持。
“白名单”的出炉,是否意味着榜上有名的造船企业在融资方面就无后顾之忧,银行发放贷款将打开一路畅行的“绿灯”?而那些“名落孙山”的造船企业是否就意味着被宣判“死刑”? 资金掌握在银行手里,且看银行怎么看这份沉甸甸的“白名单”。
“白名单”作为参考
11月20日,在由工银租赁和《海事金融》杂志(Marine Money)联合举办的“第五届Marine Money 中国海事金融论坛”上,中国各大银行纷纷表示,早在工信部出台“白名单”前,各银行已经有了自己的合作企业名单。对于工信部的这份“白名单”,银行的态度各不相同。
中国进出口银行高层人士表示,工信部发布“白名单”是一件好事,有利于造船业的整合。在业内乃至国际上,有人认为正因为中国造船企业造了过多的船舶,从而延长了造船业及航运业的低迷期。该人士表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中国造船企业的误解。2008年,航运业处于高峰期,船舶订单过多,超出中国造船企业容量,催生了很多沙滩造船企业参与造船。目前中国能接到订单的造船企业不到80家。“白名单”的出台,直接为市场淘汰了一些不规范的造船企业,因此,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造船业的规范和整合做出了贡献,有利于造船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重点造船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该人士还表示,将给予“白名单”一些优惠,如融资成本可以更低些,船舶预付款保函方面将给予更大额度。
交通银行高层人士坦言,“白名单”发布前,交通银行已有自己的合作造船企业名单,而且范围较大。“白名单”发布后,将会考虑适度放开支持标准,只要“白名单”之内的造船企业都可以考虑。
国家开发银行高层人士也表示,“白名单”发布后,将适当调整自己原有合作企业的名单,但主要偏向风险管控较好的造船企业。国家开发银行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争取“一个客户、一套服务”,实现产融一体化。
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研究员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工信部发布“白名单”的标准更多的是从船舶工艺和质量等方面来考量,而作为商业性及政策性银行,更多考量的是造船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流、接船能力、第一还款来源等,在此基础上,才会以航运业从业人士的角度来权衡,比如所属船级社、制造工艺等。因此,“白名单”不会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依据,只是作为参考,银行更为关注的是“黑名单”,即哪些造船企业不能信任。
“白名单”外企业仍有机会
既然“白名单”对于银行来说,仅具有参考价值,银行权衡的角度是企业的现金流和风险管控等因素,那么“白名单”外的企业要获得贷款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银行高层人士在“第五届Marine Money 中国海事金融论坛”上表示,即使大部分造船企业不在“白名单”之列,但只要符合要求,依然会得到支持。中国银行对于中国造船业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全力支持。该高层人士表示,对于中国造船企业,中国银行主要考虑两种情况。首先,对于中国银行内部原来的合作造船企业,其中与“白名单”重合的,将毫不犹豫给予贷款、融资、保函等服务;其次,在出口项目项下,即使一些造船企业不在“白名单”之列,只要符合中国银行的要求,仍然会给予支持。
工商银行高层人士表示,对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将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不会全盘接受。该人士还坦言,“白名单”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因为有些市场上有争议的企业也进入了“白名单”。
对“白名单”的含金量有质疑的不只工商银行一家,国际船舶网《船企“白名单”到底有多白?》一文中报道,工信部在进行“白名单”框定时给出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不规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有数字要求的造船企业肯定‘做’得到,没有数字要求的更是没问题。说穿了,造船企业拼的不仅仅是‘硬实力’,更是‘软实力’”。该文还表示,“白名单”有劳民伤财之嫌,“据说从去年年底《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发布后,很多造船企业几乎倾全企业之力,目的是争取进入第一批‘白名单’。很多地方政府还专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专家讲解,很多造船企业为此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几个月汇编、审核评审资料,‘整出’一份可以上报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