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船企如何迈过难关?
2015-09-07 17:07 | 中国水运报 国内造船
中国造船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以国内的内航船舶为主体,造船生产量小,在世界造船行业所占份额也不大。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积极地推进国有造船厂的设备加强和现代化,占世界份额快速提高。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我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连续6年保持快速增长,三大造船指标已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自此之后,2011年至2014年,我国造船业年度三大指标一直居全球首位,可以称得上是全球第一造船大国。
但是,2015年上半年,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大幅下降,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明显萎缩。
“目前我国造船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增长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浙江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达西日前表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产能占世界的1/3左右,其成为世界头号造船强国用了大概2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造船业在近几年即快速崛起,其高峰时期,光造船厂就超过几千家。然而,随着全球航运的萧条,导致造船订单明显减少,而高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很多订单锐减的企业面临着倒闭破产的风险。
技术含量低也成为船企被淘汰的原因之一。陈达西指出,我国过去几年虽然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但是生产主要以干散货船为主,这是航运使用的最基本货船,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到航运业变化影响。像LNG船这种技术难度高、新型环保的运输船,近年来订单一直增长较快,但是我国占有量却比较少。
业内专家指出,破产的船企多为民企,而鲜见国企和央企的身影。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表示,“融资难仍是民企的痛。一是造船企业属于重资产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民企和外企不及国企和央企资金雄厚,缺乏一定的实力;二是相比民企,国企和央企更易获得政策支持;三是国企、央企有国家做背后担保支撑,获得银行贷款相较民企更容易,融资环境较好。”
卓创资讯船舶业分析师田洪涛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等文件,这些政策对稳定船舶工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关政策落地尚待时日。今年以来,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依然未能得到较大改善,不少行业骨干船舶企业现金流出现紧张局面,致使不少订单丢失。
贺在华强调,未来船舶企业的出路在于向高端产品进军,提高造船业产品设计、建造能力。特别要注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制造业2025中提到了智能制造,而智能机器人也可运用在造船行业之中,降低人工成本等;再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船企与钢厂等原料商也需加强合作,其造船原料的采购可以按照不同的节点采取间断式采购的模式,以减少资金的占用。田洪涛也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跟调整也要跟上,完成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和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售后服务打造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