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时代海工市场暗藏机遇
2015-11-09 17:14 | 中国水运报 海工市场
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在重创石油生产商的同时,也极大地拖累了关联产业。据Rystad能源分析公司的估计,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削减的投资额将高达2000亿美元。今年以来,壳牌公司、雪佛龙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等多家企业已延迟或取消了多个油气建设项目。
市场盘子变小,同行竞争更加激烈,海工企业进军海外势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这一变化,东海石油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杨云认为,危机中暗藏机遇,国内海工企业要善于扬长补短,敢于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海工市场热度不再
过去几年,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国际石油公司的平均桶油成本也日渐上升。此轮油价断崖式下跌,使得石油生产商们不得不过起紧日子。
杨云分析,“新常态”下,油公司对低成本总包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强烈,高油价下的奢华产品正在向简化、低成本回归,服务价格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油公司对低成本的追求,正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使新兴的工程公司获得了参与竞争的机会。对部分企业来说,由于收入的锐减,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还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在此情况下,欧美高端工程公司寻求与建造成本较低地区的工程公司的合作已成必然趋势。
国内海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海工设计、陆地建造、海上安装等能力。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向海外发展,国内海工企业无论在价格、资源、政策还是融资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优势,对国外油公司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国内海工企业需克劣势
当然,对国际石油公司而言,低成本并不是唯一考量因素。进军海外,与欧美企业同台竞技,国内海工企业还需克服一系列内外掣肘,如国际化人才短缺,国际项目运作经验不足,技术落后、设计采办建造一体化能力不足和国际采办能力较弱等问题。
结合长期的海工领域工作经验,杨云就国外项目和国内项目执行的不同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成本管理来看,国内项目成本控制一般取决于业主的预算,国外项目成本还受人员签证、材料设备清关、劳工政策、汇率、自然环境等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对项目成本影响很大。QHSE管理和进度管理方面,国外项目业主一般比国内项目业主要求更为严格。范围管理方面,国内项目对边界的定义一般较为模糊,执行风险较大,而国外项目一般自投标时就有严格界定,并将工作范围清晰地载明在合同当中。
扬长补短深度参与全球竞争
针对国内海工企业现状,杨云就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抓住国际油公司对低成本的需求,在建造领域扩大市场;适当引进国际雇员、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按照国际标准,严格要求,提升船队管理水平;发挥合作共赢的策略、与国内外工程公司合作开拓市场;采取长期战略协议、发掘更多合格供应商等措施提升国际采办能力;培育国内供应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EPCI的竞争优势;与国内金融企业联合,利用融资优势提升竞争力。
分区域来看,在东南亚,要通过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整合当地资源,提升EPCI的总包能力,从中低端建造市场挺进高端市场,重点发展边际油气田和平台拆除市场;在中东,要完善岸基支持,联合当地合作伙伴,重点发展大型平台建造、海上安装及维修拆除市场;在南美和西非,要以浮体、深水、水下市场为主,重点发展FPSO、钻井船市场,通过联合当地企业或增加当地投资,提高本地化程度,整合内外资源,形成FPSO总包+运维产业链。
持续推进深水装备发展
在2015海洋油气工程技术专题研讨会上,业内人士就中国未来的海工装备发展路线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曾恒一认为,中国海洋石油的未来在南海,而南海油气开发的重点在深水,提高我国深水油气工程及装备建造能力是“中国制造2025”的客观要求。
从1996年流花11-1油田的建成,到2014年荔湾3-1气田的投产,18年时间,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从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跨越。在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科技攻关,初步建立了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基本设计的技术体系,初步构建了深水工程专业设计软件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具备了深水工程总体开发方案设计、基本设计和技术支持能力,被国外公司垄断的部分高端深水产品国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初步形成了中海油深水研发和设计队伍,涵盖钻完井、浮式平台、深水海管和立管、流动安全保障、水下生产系统等专业方向,专业配套基本齐全;可以为中国南海及海外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方案研究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尽管如此,在曾恒一看来,国内深水工程技术和装备仍然与国外有着10至20年的差距。国内深水海洋装备数量较少,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系列化、差异化的深水作业团队。国内关键设备的配套能力较低,特别是一些大型装备的国产化配套比例还不到20%,一些高端设备几乎全部靠国外引进。
从钻井作业水深来看,国外已经超过了3000米水深,目前国内最大作业水深还只有2415米。从已投产浮式平台来看,国外有250多座,而国内只有18座。水下井口投产数量上,国外有6000多套,而国内只有64套。水下井口最大回接距离上,国外是143公里,而国内只有78公里。“直观的数量比较也许有些过于简单,但至少说明我们在深水油气开发方面才刚刚起步。”曾恒一说道。
曾恒一介绍,围绕着深水油气开发,海油将从八个方面,持续推进深水油气工程和装备的发展:一是优化深水装备的设计,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二是积极推动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出国门;三是推进第七代半潜式平台的研发;四是建设大型浮式核动力南海远程补给基地;五是推动南海深水水合物的开采;六是建设南海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七是择机建设深海空间站建设;八是推进深水应急作业装备应急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