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造船业,“狼真的来了”

2016-03-28 17:08 | 中国水运报 国内造船


3月下旬,温暖春风中的广西大地涌动着勃勃生机。然而广西造船从业者们却丝毫感觉不到春天的温暖——

“我们厂的订单,今年没签一单新船,现在船台建造的都是去年订单。”

“船台上建造的都是去年开工的新船,到今年6月以后,我们厂就没新船可造了。”

“干到7月,后面就没订单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接不到新订单,造船厂的厂长、经理们愁眉不展:“大家都没船造,这次恐怕真的狼来了。”

A

10年黄金发展期

瞬间“熔断”了

广西造船业有相当长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前,除了几家稍为有规模的国营造船厂外,其它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作坊式船厂或沙滩船厂。2003年,广西造船业开始复苏,并得到持续发展。广西千吨级以上的船舶以平均每年300多艘左右的速度递增,产品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特色品牌船舶得到发展,在珠三角船舶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骨干企业初具规模。桂平、贵港造船业呈现出“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趋势,建造的钢质货船从原来的300载重吨为主发展到以1300载重吨为主,很多造船企业具备建造5000吨级的内河船舶和海船的能力,广西造船业步入了黄金发展季节。

“广西造船业在近十多年中也曾是随着航运市场的变化而起伏,但从总体上看,船舶需求量在持续增加,保有量巨大,加之广西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带来的巨大红利,航道等级的提高和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对船舶的需求很大,因此广西造船业获得了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的市场机遇。”广西贵港船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西贵港市江南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麦少平告诉记者,随着广西这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吸收能力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加,保证了广西在造船业的终端产业链,即船舶制造、装配领域逐步缩小了与先进地区水平的差距,船舶产量和港口吞吐量有较大的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14年,广西造船总产值250多亿元,完工船舶510多万载重吨,260多万总吨。如此庞大的数据,几乎是广西2003年以前造船量的总和。

但这一切,在2016年春天熔断来了。

根据南宁船舶检验局新建船舶登记数据,今年1月至3月20日,该局负责检验的6大造船企业——大众船业、焱焱船业、横县海棠、江东船业、南运船业、富民船业,共登记新造船舶24艘;2015年同期达85艘,2014年达115艘。贵港船舶检验局新建船舶登记数据跟南宁情况如出一辙。

“现在航运市场低迷,船厂自然很难再接新订单。我们厂现在建造的都是去年的订单,今年还没接到新订单,大概到 6、7月,我们厂就无船可造了。”麦少平告诉记者,随着船舶市场的持续低迷,除少数企业能维持正常经营外,越来越多的民营船企仅靠出租船台维持生存,甚至有些已处于半停产状态。

B

3个月船价

跳水100

“去年11月份,3000吨级西江标准船型市场价460万元,还供不应求。现在360万元都没人要。”麦少平谈起近几个月船舶价格断崖式下跌时忧心忡忡。他说,“广西造船市场下滑在去年12月已经有了苗头,我们劝阻了好几个长期合作伙伴的投资。现在新船从报建到出厂,大概周期是4到6个月,如果在去年最高点入市造船,现在账面上已经亏了100万元。”

而麦少平的观念在记者在贵港港航局采访时得到印证。

根据贵港港航管理局数据,2015年四季度,贵港在建船舶达178艘、约49.69万吨;与去年同期比,总艘数下降了20.18%,总吨数位增长5.99%.

“造船市场是跟着航运市场走,现在航运低迷,造船市场也跌入谷底。”贵港多家造船企业负责人均表示,这次广西船舶市场陷入低谷的根本原因在航运市场。

根据珠江航务管理局统计数据,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运输需求萎缩影响,珠江水系航运生产继续呈下滑态势。2月份西江水路平均运价仍然处于历史低位,贵港至广州平均运价维持在15元/吨上下波动,贵港至深圳运价维持在17元/吨左右,环比持平,但同比跌幅明显,分别下跌37.5%和41.3%。

记者在贵港港航管理局了解到,2015年,贵港市水运企业船舶营运收入累计达259516.39万元。其中,四季度水运企业船舶营运收入累计59673.96万元,比2014年同期下降1.5%,比前三季度下降24.18%。贵港市水运企业营运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受国内经济工业增速放缓市场低迷影响,广东省大宗原材料市场需求疲软,特别是水泥大宗货物贸易市场滞销,港口货源供应相对不足。2015年四季度贵港中心港区非金属矿石大宗散货运输量同比大幅锐减54.77%,而回港进港的金属铁矿石大宗货物散货运输量同比大幅下降18.66%。

“每吨货物运价只有15元,这是自1990年以来西江水运市场运价的历史最低点。”贵港市海安船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超雄对低迷的市场也是忧心忡忡,贵港船舶营运航次月平均1—1.5航次,贵港市水运企业普遍处于微利及亏损经营状况。

“我印象中,广西造船低谷2006年有一波,船厂有半年没船造;2013年有一波,时间也有大半年,这次广西船舶市场低估,估计没有2年缓不过来。”麦少平一声叹息。

C

市场低迷中

诸多问题一一引爆

“广西目前还仅仅是依靠造船量大来发展,但造船质量、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仍停留在相对落后阶段。广西生产的船舶比较单一,主打产品仅是西江标准系列船型,所建造的船舶基本上以钢质货运船舶为主,在高端产品的设计、生产方面,在船舶重要配套设备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南宁船舶检验局局长石明权告诉记者,由于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广西绝大多数内河民营船企所建船舶技术含量不高,同时,企业管理较为松散。

据介绍,广西民营造船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普遍存在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基础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经验管理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在一些企业里居于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现象普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对于材料入库、建造过程的策划、建造过程的监控、产品质量监控、生产过程技术处理等均没有分门别类的负责机构,有的干脆由厂长或由其指定的代理人,从头到尾负责到底;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并且执行不严格,有的仅是挂在墙上做样子,应付检查。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十多年间,在广西船舶市场逐渐出现并形成了一个新群体——“倒船族”。他们曾在桂平、贵港一带风靡一时,或以家族为单位,或数人合伙,通过自筹资金加上银行贷款的方式租用船企的船台,聘请当地“工头”为其建造船舶,再倒卖出去,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据介绍,这些“倒船族”的做派是:自行聘请“工头”、购买原材料和船用设备,再由“工头”带领工人负责施工建造。如此一来,船企与“倒船族”的关系为船台租赁关系,真正属于船企的固定职工只有几个所谓的管理人员或股东。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船舶尚未下水,客户就已纷纷前往订购。在此期间,“倒船族”常以“船东”的名义出现在船企和造船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经他们的手交付的船舶质量无从控制。

这种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模式,不仅造成了船舶市场的混乱,更加大了行业的管理难度,拖累了整个广西地区的造船质量和船企声誉。对此,业内人士纷纷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治理,让“倒船族”撤出市场。

D

配套不足、质量堪忧

产业雪上加霜

“广西造船业相对于其它发达地区,规模偏小,在国内造船市场中基本无任何竟争力。”石明权表示,这主要由于各造船企业投入强度低,技术层次低,产品档次低。相对于长江流域造船发达地区来说,船舶建造及其船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成本获得市场一些份额。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船舶配套产业严重滞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沿海及远洋航行的船舶的配套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广西的船舶配套产业更为落后。广西船舶配套件从技术分类上看,主要是原材料类——钢材、板材,化工塑料等;机械类——各种主机、辅机、发电机等;电子类产品——各种导航控制仪器、仪表、定位系统等;突出了船用设备产品(产业)的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要素的特征,而这些要素正是广西造船业配套件生产企业所缺乏的。因此,对地方经济带动较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近几年来,广西部份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船舶配套业及船用产品科研市场,从事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和开发的企业约有30多家,主要生产锚机、舵机、配电箱、船用发电机、船用水泵、空气压缩系统等,但目前还不形成规模和气候,尚未有实质性突破,配套业仅限于广西境内,一些高端的产品还必须依靠区外。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还发现,广西民营船厂的质量意识都比较淡薄,或基本无“质量意识”概念。很多造船企业的员工和领导,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船舶质量,有相当一部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认为:高质量的船舶就是船体不漏水,航行过程中不翻沉,主机、辅机及其一些电气设备能正常工作,船体外观光滑等。

有业内专家表示,广西区内所建造的船舶技术含量低,加之船体建造、轮机安装、机电调试等都是几十年不变的旧工艺、老办法,没有引进先进的造船技术,区内没有专门从事船舶科研机构的研究部门。除了近几年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推行标准化船型外,船舶产品的研发整体水平不高,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关键配套设施研发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此外,现代造船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没有自主产权的造船技术,这是制约广西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E

产业转型升级

成为当务之急

“尽管近年来广西地区的造船能力得以提升,特色船舶得到发展,但其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缺乏大市场、大发展观念,全行业停留在低成本、低投入、低价竞争的阶段。”石明权介绍道,多年来,受历史原因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广西地区的船企大都分布在西江内河流域,行业缺乏大中型龙头企业,北部湾沿海尚不具备万吨级以上的船厂。全行业存在规模小、技术差、船舶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的短板,同时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支撑。

由于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产品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广西船企的盈利越来越难,生存压力日益加大。记者在贵港、桂平、横县、平南等地,从对各船企的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中小型船企对提升技术水平、改变落后的生产组织模式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转型,不但承接一般西江标准系列船型,还在攻坚公务船市场,已经接了中标广西海事执法,计划近期开工。”麦少平表示,公务船市场都是公开招投标,对船企、造船技术等都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为了打入公务船市场,江南船业已经对船厂技术工艺、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

“我们现在正在攻关铝合金船舶建造工艺,海南发展旅游产业,市场对铝合金旅游观光船型需求很大,广东、广西旅游市场这种船型也非常紧俏。但是上新技术困难也是一个接一个。”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李经理向记者介绍,广西地区造船人才和技术的支持保障资源非常匮乏,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几乎没有高端管理人才、设计与制造研究人才,相关的研究单位和培训资质机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技术上的困难都是求助船检部门,但船检也不是万能的,希望政府部门能搭建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造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快提升广西中小造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截至2015年10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复查认可的船舶修造企业共计46个,被列入《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的仅有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广西工信委调研员左建伟曾对媒体表示,广西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船舶科研的研究部门,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关键配套设施研发等方面更是存在严重不足,如不加以引导,将严重制约广西造船业的发展。

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工信委等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并将船舶及海洋工程列入重点扶持目录,希望通过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改变广西船舶工业技术落后的现状。

中国船舶集团工业公司驻桂骨干企业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春良则公开表示,建立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望推动广西中小型船企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实现其快速产业化,由此助力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实力差距。

打铁还需自身硬

广西造船产业陷入低谷,市场境况差的确是主要因素,但是主观上,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大市场、大发展观念;仍停留在低成本、低投入、低价竟争的阶段;没有与国内造船业发达地区进行接轨,对于一些新技术新政策,企业之间相互观望,短期行为明显;造船企业规模小,各自为战,利益纷争严重,低价竟争等,是造船当前广西造船业步入低谷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技术工艺水平落后、配套产业严重滞后、缺乏创新力如三座大山压在广西造船企业头上,如果不加快转变观念,不增加投入,不提高船舶建造质量,必将严重制约广西造船业的发展。

危机,即有危险也是机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广西造船业及其产业链到目前已初具规模。因此,理当在当前低谷中,加强质量意识,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提高船舶设计水平,造船工艺上求革新,求创新,同时在高端产品的设计、生产方面,在船舶重要配套设备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方面,积极引进与国内先进制造工艺,缩小在造船业的终端产业链,即船舶制造、装配领域与先进地区水平的差距,积蓄力量。相信随着我国深入改革开放,西江黄金航道的建设和国家有关西部战略投入的重大部署,广西航运业和造船业将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END

关键词: 广西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