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船海工业:这一次抓紧机遇不再错过

2018-04-11 16:26 | 中国船舶报 国内造船


客观来说,广西是我国沿海省份中遗憾错过上一轮船市兴旺周期的省份。在2003~2008年国际船舶工业飞速发展的5年中,广西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没有跟上行业前进的脚步。

“十二五”期间,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积极主动应对,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前瞻性规划、集约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积极推进结构布局调整,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促使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持续协调发展。广西船海工业也由此实现了规模发展适度,产能稳中有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沿海修造船产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航运业、造船业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广西船海工业仍然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造船模式落后、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企业普遍缺乏对自身长远发展的规划,企业间恶性竞争、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严重掣肘了广西船海产业的发展。

目前,广西正倾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这一“湾”一“江”两大核心,恰恰与船海工业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广西“双核驱动”战略要落地,船海工业的发展就必不可少;广西船海工业要取得新的发展,也正需要充分发挥和挖掘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黄金水道”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日出台的《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希望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调整与发展,实现广西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制造能力和现代造船模式方面的新突破,提升广西船海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品牌影响力和本土配套率。

《规划》明确指出,广西船海工业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重点工程为载体,着力优化产业的市场结构、产能结构、布局结构。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必须由规模化同质发展向注重精细化错位发展转变,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要素投入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由单一修造船向修造船、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多元化发展转变,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状落后  亟待扭转

广西船海工业为何落后?业内专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其中有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低端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总体规模偏小,在整个广西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增加值和附加值偏低。在广西,除了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3家央企成员单位以及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几家区属国企外,大部分船企为民营。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民营船企设施设备陈旧,造船技术水平较差,多年来一直以租赁船台为主要方式进行经营,资金方面直接投入很少。多数造船企业规模小,技术人才缺乏,设备设施落后,基本是在重复生产低附加值的内河运输船舶、小型沿海船舶和小型公务船。优质企业少、优质产品少,产业盈利差、竞争力弱,导致广西船海工业出现了“倒船族”肆虐、“沙滩船”横行等不良现象,反过来又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从全国范围看,广西船海工业的产业链不够完善。桂船公司、华南船机、西船公司3家广西龙头企业,与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福建、广东、上海等省市的龙头企业相比,无论是产值、产能还是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在配套方面,广西船舶配套业生产设备落后,中低端产品居多,生产规模偏小,区内生产船舶设备的实际装船率不足30%。

龙头带动  调整优化

针对这些现状,《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广西船海工业发展的几个原则:加快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坚持以集约作为发展的基本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调整、转型和升级,坚持以特色作为发展的基本特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产业综合水平,坚持以创新作为发展的持续动力;加快推动修造船、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延伸,坚持以协调作为发展的指导方向;加快推进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军民统筹与协调,坚持以“融合”作为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坚持以有序作为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为广西船海工业确立了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每个重点领域的领头企业。总的来说,高端船舶将是广西船海工业的战略目标和最终方向。要研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打造全国军用警用中小型水面精品舰艇、高技术船舶、西江新型标准船型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并进一步研发水上工程机械、船用大功率发动机、大型船用甲板机械等产品,壮大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在海洋船舶领域,桂船公司、西船公司是毫无疑问的行业龙头,明确应以公务执法船、中小型舰船和高技术船舶这类需要较强技术和管理能力支撑的产品为主打。远洋渔船建造以北海渔轮厂、广西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优质沿海船企为主;旅游观光船、中高档游艇、高速客船等特色船舶建造则以北部湾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海运船厂、桂林五洲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漓江造船厂等企业为主。

内河船舶方面,以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带领内河民营船企重点发展西江航运干线标准化船舶,包括干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油船、自卸砂船、江海直达货船及集装箱船、货滚船、客滚船、纯液化天然气(LNG)动力及混合燃料动力船等标准船型,以及消防船、公务船、拖船、游艇、港作推(拖)轮、浮船坞等特种船舶。

此外,《规划》还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产业等领域划出了重点发展方向和龙头企业。

规范秩序  推动升级

对广西来说,加快船海工业的转型升级的另一个当务之急是整顿、调整、优化目前较为混乱的内河船舶建造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区船舶修造市场秩序。

《规划》明确,将对西江流域中小型船企进行整合,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大技术人才、固定资产和设备投入,集中资源、突出主业,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船舶企业集团。同时,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骨干造船企业发展专业化船舶中间产品制造,融入骨干企业的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特种船舶、内河船舶、沿海渔船建造,形成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主导、大中小造船企业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三五”期间,广西将进一步规范船舶修造企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船舶修理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以及《船舶设计单位设计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办法》,提升全行业总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及船检等机构在保障船舶质量安全方面的联动监督机制,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产品全寿命周期和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限制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造船市场,并淘汰一批小、散、乱滩涂造船企业。

广西将按照“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原则,注重扶优与汰劣的有机结合,支持企业“腾笼换鸟”,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支持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船舶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对现有产能进行改造升级。对二类Ⅲ级及以上造船企业,广西将推动其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重点突破关键船舶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尽力缩短与国内外先进造船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差距。

提升能力  抢抓机遇

“市场并不是没有机遇。”广西一家船企负责人认为。据介绍,在内河船舶市场,近两年来,广西新建船舶中的大型内河船的比例正在上升。其中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国家船舶标准化政策的推广实施,老旧、不符合过闸标准要求的船舶被报废淘汰;二是因为运价低迷,船主出于成本考虑,弃用小型旧船,改建规格更大的新船;三是西江航道的扩容升级为大型内河运输船舶的通航提供了条件。

海洋渔船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目前,北部湾现有各类渔船上万艘,木质渔船更新改造为钢制/玻璃钢渔船、近海渔船更新为远洋渔船等需求将在未来几年释放。

而北部湾港作为广西倾力打造的“一带一路”门户以及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其发展速度也颇为引人瞩目,船舶维保市场潜力十足。

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发展机遇?或者说如何才能不再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认为,广西船海工业需要解决技术能力不足、人才队伍不完善等内源性问题。《规划》对广西船海工业完善创新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新增3~5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建成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由于广西部分造船企业还在沿用低水平的“沙滩造船”模式,造船质量不稳定、进度不可控、成本高、安全隐患多,进而导致企业盈利困难、生存难以为继,因此,广西当地绝大部分船企对提升技术水平、改变落后的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由于普遍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无法扭转这个现状。

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就是《规划》为广西船海工业创新发展谋划的一个技术和人才“孵化器”。

根据《规划》,由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牵头,整合研发力量,建立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船型研发为牵引,突破广西船舶行业关键共性、瓶颈技术难关。同时,依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桂企业的产业优势和技术积淀、钦州学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并与区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规划》希望,依托企业技术创新和广西船舶及海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努力化解内河造船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不足的矛盾,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向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优质、操作和管理高度智能化的船舶建造迈进。

业内专家认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推进,宜采用“政、校、企联盟”的模式进行。即政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建设船舶行业技术研发平台、试验检测平台、科技资源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技术引领、技术支撑、技术辐射、技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作用,为地区船舶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而全面增强船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政府支持这方面,《规划》已经明确,将针对广西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计划专项等作为资金支持,研究制订专项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快平台建设,引导和推动平台发展;对参与组建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成员单位,每年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产品研发、技能人才培训等;对通过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区内造船及船舶配套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并在科研课题、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规划》的出台,让广西船舶和海工企业坚定了信心,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围绕规划、找准自身定位,同时,也可以在规划中找到政策支撑和发展动力。”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春良表示,该公司将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和行业其他单位,共同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广西船海工业的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END

关键词: 广西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