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2015年盈利同比降两成
2016-04-01 08:48 | 界面 船东动态
中国远洋发布了其与中国海运合并之后的首份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受航运市场整体疲软的影响,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2.83亿元,同比下降21.83%。
中国远洋发布了其与中国海运合并之后的首份年度报告。
3月30日,中国远洋公布年报显示,受航运市场整体疲软的影响,2015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4.9亿元,同比下滑10.69%;净利润为2.83亿元,同比下降21.83%。
数据显示,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下滑幅度很大,2015年扣非后净利润出现亏损46.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亏32.3亿元。而最后业绩为正的原因则得益于政府补贴,报告期内,公司取得控股股东转拨付的船舶报废补助资金等政府补助42.57亿元,同比增加25.1亿元。
中远方面表示,2015年全球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际航运业供求失衡局面无实质性改善,航运市场运价持续低位运行。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年内均值为718点,同比下降35%。尤其是四季度传统旺季出现反季节暴跌,创下471点的全年最低点。与此同时,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全年均值872点,较上年的1086点下滑19.7%,航运企业经营面临巨大挑战。
基于上述背景,2015年,中远旗下业务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为90亿元,同比减少28.26%。主要是受市场运价下跌和公司运力减少的影响。码头及相关业务收入31亿元,同比减少4.09%。集装箱租赁业务收入19.65亿元,同比减少9.53%。
尽管收入出现减少,但为了应对不利环境,中远通过改善航线和货运结构的方式,实现了全年总成本同比下降22.3%,燃油成本同比下降35.2%。
2015年12月,中国远洋公布与中国海运重组方案,中远通过租入并经营中海集运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收购中海集运经营网络,并出售干散货航运资产,实现从综合性航运服务公司,向专注于发展包括码头业务在内的集装箱航运服务链产业集群的转变。
目前,新集团已成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和以总吞吐量计的全球第二大码头运营商。旗下中远太平洋通过收购中海港口,出售佛罗伦租箱业务,成为专注于全球码头业务发展的上市平台。同时,其集装箱航运运力规模以及航线覆盖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增长,船队、箱队结构实现了进一步优化。
截至2016年3月中旬,集团经营的集装箱船队规模从去年底的178艘、85.8万标准箱,增加到311艘、160万标准箱,增幅达到87%,约占全球运力规模的8%。
码头业务方面,中远太平洋(601099,股吧)全球集装箱码头运营数量,从整合前的28个增加到39个,码头网络遍布中国五大港口群及海外枢纽港。
此外,上述两企业重组后,2016年,双方将继续在各自的航运联盟中运作,以保持航线的稳定性。中国远洋海运副总经理王海民称,2017年之后,随着中远中海的整合加剧、包括与其他班轮公司的并购计划,中远希望能够将航线网络拓展到南北航线。目前,在亚欧航线,中远集运所在的CKYHE占据24%的市场份额,中海集运所在的O3占据20%的市场份额;在美国航线,CKYHE占据35%的市场份额,O3占据13%的市场份额。
尽管目前BDI指数出现小幅上涨,但2016年航运市场持续严峻。对此,中远方面认为,2016年航运市场总体供过于求的格局将持续。集装箱运输市场供需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需求低速增长很可能成为常态,同时船舶大型化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此,王海民称,在中远与中海合并之后,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正在逐步加大,截至目前,8000箱以上的船舶达到运力规模的59%,所有订单交付之后,8000箱以上船舶占运力规模的65%左右,整体平均船龄在九年左右。上述做法使得公司经营成本产生一定幅度的下降。
码头业务方面,中远在2016年将继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码头业务发展,实现境外码头布局进一步扩展。中远太平洋方面称,3月28日,中远太平洋与新加坡港务集团(PSA)通过下属合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中远—新港码头有限公司(CPT)将目前在新加坡巴西班让港区(PasirPanjiang)经营的两个旧泊位,置换成该港区第3、4期码头的三至四个新泊位。此次置换完成后,中远海运在新加坡经营的码头装卸能力将明显增加,承担枢纽港作用的能力将有所增强,预计新的四个泊位总共会有400万TEU的年装卸能力,其中前两个泊位2017年开始运作。
为了实现其码头网络全球化的目标,中远持续进行着境外码头的并购。去年9月,中远太平洋联合招商局、中投收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Kumport集装箱码头约65%股份。今年1月,中远向希腊方面提交了有约束力的收购要约,希望以约7亿欧元(约合50.23亿元人民币)的总报价获得比雷埃夫斯码头67%的股权。
除了上述区域之外,中远太平洋方面透露,未来将对西北欧、拉美以及非洲地区加大项目投资研究的力度,实现码头网络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