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船舶制造技术进步的瞭望者

2017-02-28 08:53 | 中船集团 船界人物


2016年获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一所副所长

谢新是我国船舶制造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他长期从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及现代造船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部委及海军重大科研项目,在行业科研规划编制与论证、重大技术攻关以及推动我国船舶建造模式转变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我国船舶工业提升建造质量,缩短船舶建造周期,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干“三十年”

大学时专攻船舶工艺与设备专业的谢新,毕业后便来到中船十一所从事船舶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多年来,谢新以提升船舶制造技术、推动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为己任,勇于突破,不断攻克船舶建造领域的难点和瓶颈,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87年入所以来,一干就是三十年,谢新扮演的角色也渐渐由工作的参与者变为主要的组织推动者。

谢新先后参与了行业“建模1.0”及“建模2.0”等推动行业制造技术升级的重大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工作。近年来,中船集团大力推动“建模2.0”相关工作,谢新积极参与其中,从制定“建模2.0”体系框架,到十年实施规划与五年行动纲要,再到38个关键指标等具体参数的确定,他在团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促进行业发展层面,作为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副组长,谢新与林忠钦院士共同组织论证了《工信部关于推进船舶工业智能制造指导意见(征询意见稿)》,提出了《船舶工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于2016年牵头组织船舶行业2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成功申报了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专项》,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再启新的征程。

在重大项目方面,从“十五”到“十三五”规划实施,谢新陆续牵头开展了现代造船模式、敏捷造船、精益造船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全面推动了现代造船模式理论和实践的持续创新。作为项目主要组织者,谢新统筹策划、精于管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造船企业在参与项目中的各自优势和作用。这些项目成果,突破了我国造船领域一系列基础、关键的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了我国船舶海工企业的整体造船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为我国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船舶制造技术领域拥有一双慧眼

谢新始终紧跟前沿技术发展步伐,善于举一反三,从战略高度对其他行业与船舶制造技术领域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引入船舶建造的各个领域。在广泛关注欧美等工业强国的新技术发展方向,及时跟踪工业4.0、3D打印等前沿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谢新还积极参加航空航天、兵器等船舶行业之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敏锐捕捉其中可借鉴至船舶制造领域的先进工艺和前沿方法,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基于长期的研究和观察,谢新作为主要执笔人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我国实现船舶制造强国和船舶智能制造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路线图,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年来,谢新还参加了大量国家及中船集团层面的重大战略规划研究,身体力行地推动着行业制造技术向前推进。正是日积月累的战略思考和深入研究,造就了谢新在专业领域内的突出贡献。

工艺报国 无怨无悔

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谢新除了在所内担任相关行政工作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船厂、船舶科研院所等单位走访调研或作技术指导。因此,出差、加班对于谢新来说是工作的常态。曾有一次,谢新到北京参加某重大项目的评审工作,回程到达上海时,突然接到通知又要紧急飞赴北京洽谈工作,他立刻从虹桥火车站赶往机场转乘飞机前往北京,赶赴工作现场。每次敲响谢新办公室的门,大部分时间都是上锁的,一询问,才知道他又去外地出差了,这正是他工作的写照。

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谢新除了在所内担任相关行政工作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船厂、船舶科研院所等单位走访调研或作技术指导。出差、加班对于谢新来说是工作的常态。除了始终对造船事业充满热爱,谢新以自己的专业和专注,不断地带动和感染着身边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出“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谢新善于发现、培养、锻炼人才,大胆启用了一批年轻科研骨干,让年轻人快速成长,逐渐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在他的科研团队中,已有不少70后、80后成长为行业内的骨干人才,培育形成船舶制造技术科研后备力量的“蓄水池”,

虽是船舶制造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但谢新一直十分谦虚。他常说,能为祖国的船舶制造事业尽一份力,就足够了。在提升和推动我国船舶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这条科研道路上,谢新已走过三十年,但他始终坚持技术进步永无止境,不忘初心、不断前进。

END

关键词: 谢新611所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