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配商:船厂蛮横“降价令”几时休?

2017-10-13 09:11 | 中国船舶报 船市观察


钢材及备配件等原材料已采购入库、机器设备调试完毕、工人生产作业分工到岗……各项工序准备就绪,只待下周开工生产。然而,船厂一纸“降价令”却让原有的生产计划戛然而止。近日,一家船配企业负责人反映,去年承接的一批船用吊机订单即将开工生产,却接到船企临时降价通知,无奈之下他们主动提出取消了订单。在当前“接单难”的市场形势下,原本通过几轮竞标获得的订单,迫于成本压力被迫取消,让许多遭遇同类情况的设备供应商深感无奈。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了解到,随着钢材等原材料不断暴涨,一些船企此前承接的低价单开始动工建造,加上进入第三季度后,船企全年降本指标距年度任务仍存在不少差距。为此,不少船企从设备采购竞标、合同执行等环节,步步压杀价格,以期通过“成本摊派”向下游设备供应商转嫁成本。对此,业内人士呼吁,船企在设备采购、竞标等环节,不要一味追求低价,特别是在订单合同执行过程中,要与设备供应商齐心协力,保障设备按期保质完工交货,切勿因贪图一时低价,坏自身品牌信誉,涨低价竞争气焰。

成本摊派  

无底线的降价要求?

尽管进入第三季度以来,新造船订单市场呈向好趋势,但是企业接单难、盈利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上下游,从船东、船厂到设备供应商无一不在夹缝求存。然而,泰州一家船配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下半年后,不少船企承接的低价订单在当前原材料暴涨的形势下,除了加强精益管理外,只能通过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力保订单不亏损。有设备厂家就反映,有船企高管就提出设备采购费降低20%的“一刀砍”定论,明确提出4000万元的系泊设备费通过每家设备供应商来消化。在此形势下,一些船企高层决策者在设备采购过程中提出无底线的降价要求,让设备供应商们苦不堪言。

这一现象具体体现在船企采购设备一系列环节中。据相关设备供应商反映,当前,船企在设备采购竞标过程中,先会抛出一个看似相对合理的竞标价格,以此来吸引诸多设备厂家参与竞标。在正式进入竞标环节后,为抢夺订单,参与竞标的设备厂家之间展开价格博弈。但这些参与竞标的供应商鱼龙混杂,企业资质水平层次不齐。通常情况下,规模不济的设备厂家为获得订单以低价竞标胜出。这恰好迎合了船企获得“质优价廉”设备的心理。不仅如此,一些船企竞招标成功后,如果遇到原材料继续攀升,有些船厂还会“撕毁”原先的中标价格,再次要求配套厂家降价,从采购竞标环节到最终进入生产阶段,船企通过价格步步杀压,最终间接将成本摊派到配套厂家身上。

一家船用系泊设备厂家负责人就坦言,在参与一家船企的项目招标过程中,他们亲自经历了招标项目从最初报价5000万元到最终3000万元中标的整个历程。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不同企业间存在一定的成本差价很正常,但是背离成本的最低价中标行为应完全剔除。而且,很多船企一味追求最低价,对于低价中标的设备厂家是否具备足够的履约能力却关心甚少。对于以上这种现象,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设备厂家出于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和企业品牌信誉的维护,无奈之下主动提出取消合同。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船厂一味追求低价订单,一方面,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对国家推行品牌质量建设等战略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一旦低价中标方不能按时保质交货,船厂生产大节点难以得到保障,反过来还会导致船企成本上升,信誉下降,品牌受损,难以保持正常经营。

抱团取暖

还是独善其身?

当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国内造船企业购买国内质优价廉的船配产品的意愿十分强烈,许多船企采购设备大多存在“最好的产品,中等价格”的心理。船配企业自然深知船厂的处境,也在压缩价格尽力分摊造船成本。但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升高等因素影响,处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与当前国内一些企业的成本摊派的做法相比,日本船企的做法或许值得深思。南通一家船配企业高管表示,与国内众多船企一样,日本船企也会有相应的降本指标,同样受各种条款约束,但日本船厂在采购设备及选择供应商方面,均会遵循市场规律,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对价格做一定幅度调整;其次,日本船企期望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互赢。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会重点考察其履约能力及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对设备供应商有非常严格的资格审查,对其5-10年之间的履约能力,以书面审查、环保部门审查等方式全面审查评判。而且,一旦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后,有些船企还会对设备供应商每3-4年重复审查,对工厂新工艺、新设备也做相应的技术审查。

业内专家表示,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国内船企与船配企业应结盟“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度过当前危机。船企及船配企业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船配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避免因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使形象受损。当前,因摊派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事故频发的案例不断增多,对船企品牌,信誉度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对此,相关人士建议,船企在招标过程中,应该对设备的价格、品牌做合理准确的定位,避免因“成本摊派”致使不良供应商在设备原材料及建造环节“注水”,或因设备未按期交货导致船舶建造节点延期。而且,一旦设备厂家取消合同,船企就需要重新招投标去适应新的订单价格,对船企而言非但没有摊薄成本,反而会提高运营成本费用。

END

关键词: 船配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