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远:中国水运发展前所未有的四十年

2018-12-19 08:09 | 中国交通新闻网 船界人物


1976年参加工作,从船员到船长;上岸后做过货代,当过航运企业高管;担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期间一直分管水运行业,卸任后担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有着丰富的水运行业工作经历,我们的采访就从他的工作经历聊起。

“今年我退休了,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水运行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水运发展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我的全部工作经历融入了祖国水运事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徐祖远用10个“前所未有”来描述40年水运行业的发展变化:

一是船队规模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船队规模只有1600多万吨,现在已经达到约2.57亿吨。

二是港口能力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万吨级以上泊位只有133个,现在万吨级以上泊位已达2366个。

三是内河航运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内河港口没有万吨级泊位,现在有418个,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约12.7万公里,内河船平均吨位成倍增加。

四是海员队伍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初期,没有详细的船员统计数据,大约是25万名左右。截至2017年年底,注册船员已达148.3万名,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每年外派海员13.9万人次。

五是海事和海上救助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海事、救捞队伍快速发展,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打捞水平快速提升。目前,海事监管范围由港区延伸至专属经济区,拥有各类海事巡逻船、航标船等1200多艘;海上专业救助船已经达到78艘,救助直升机20架,在我国沿海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海空立体救援体系。

六是船舶检验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船舶检验机构共检验登记船舶22万多艘,总吨位超1.8亿吨;全国共有注册验船师7828名。中国船级社的入级船总吨位已达1.4亿多吨,114个检验服务网点跨越四大洲。

七是水运科技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深水码头建设、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整治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型集装箱港口机械研发与制造走在世界前列。

八是航海文化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创建了设施一流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和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航海日已确立了14年,通过航海日的一系列活动,广泛宣传了航海及海洋知识,普及了航海技术,弘扬了航海文化。

九是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水运界交流合作发展深度前所未有。

十是国际海事的参与力度前所未有。中国已连续15次担任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2017年,我国代表首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主席,国际海事话语权显著提升。

“看起来这些数字呈现的是发展速度的变化,其中也体现了水运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徐祖远说。

繁忙的上海港外高桥码头。

改革开放是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初,徐祖远做过集装箱船船长,主要跑中日航线。他驾驶的船不到500标箱,经常停靠日本码头。看到那里的码头可以停靠上千标箱的全集装箱船,先进的港机作业代替了码头工人的肩背手扛,非常令人羡慕。

1978年徐祖远在广州远洋公司“永丰海”轮任二副。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货物快速增长,集装箱运输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1978年9月,中远集团“平乡城”轮装载162个集装箱从上海驶往澳大利亚,开辟了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

从1979年到1990年的11年间,是我国集装箱运输市场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的时期。在这期间,诞生了我国第一个集装箱专业码头公司——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第一个集装箱专业码头——天津港三港池21段集装箱泊位。在国际集装箱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贸集装箱运输从无到有,也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徐祖远谈起我国沿海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他在广州海运集团任职,这是一家以沿海运输为主要业务的航运企业。1997年4月5日上午,从广州开往上海的集装箱班轮起航,开启了纵贯我国沿海南北航线的集装箱班轮运输。

2007年11月28日,10年之后,我国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亿标箱。彼时,徐祖远已任交通部副部长。在天津港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时任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和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共同按下按钮,我国港口2007年第1亿个集装箱缓缓起吊。徐祖远在现场致辞中表示,我国集装箱运输从被动适应对外经贸发展需要,到覆盖全球形成远洋干线班轮网络、支撑国际经贸发展;从支线喂给港到干线枢纽港地位全面提升,从远洋、沿海运输到中西部内河航运协调发展,加快了我国水路运输结构调整和升级现代化进程,集装箱运输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进。

“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是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徐祖远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

1979年至1989年,我国集装箱吞吐量从1万标箱发展到100万标箱用了10年;1989年至1998年,从100万标箱到1000万标箱用了9年;1998年至2004年,从1000万标箱到5000万标箱用了6年;2004年至2007年,从5000万标箱到1亿标箱用了3年;2007年至2014年,从1亿标箱到2亿标箱只用了7年时间。

2018年8月,英国劳氏日报发布了2017年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国有24个港口入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国有7个,其中上海港连续八年居全球第一,成为国际集装箱港口发展的领跑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是连三跨五、突飞猛进,如果没有这样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就会严重制约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徐祖远说。

2003年7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准箱。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我国集装箱大型现代装卸设备也从依赖进口发展到自主创新、主导世界市场;港口建设从学习国外起步,到自力更生建成世界一流现代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从效率低下,到屡创世界纪录,直至青岛港、洋山港等全自动化码头建成营运,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推动船员体面劳动

中国得到国际认可

海运业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海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的人会受冻,另一半人会挨饿”。徐祖远做过12年海员、16年船东,对海员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回顾40年水运发展历程,他一定要谈谈船员发展,特别是事关船员体面劳动的一件大事。

2006年2月,第94届国际劳工(海事)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时任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和我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沙祖康大使率领我国政府、船东、船员三方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为期三周的大会最终通过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简称《公约》),为海运业制定了全球统一的海员社会和劳动保护国际标准。

我国是最早参与《公约》制定的国家之一,在《公约》制定过程中,结合自身实践及海运业发展趋势,通过长期的艰苦工作对《公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大会以314票赞同、0票反对、4票弃权的结果正式通过《公约》。“这说明,绝大多数与会代表非常认可这一公约。”回忆起那个场景,徐祖远仍难掩喜悦之情。

“我当过船员,做过船东,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工作过,还担任了国际海事组织首届海事大使,我不仅了解船员,更知道让船员能够‘体面工作’、维护好他们权益的重要性。”徐祖远说,我国是海员大国,也是海员劳务贸易大国,加入《公约》对维护我国海员权益以及我国航运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2006年,徐祖远出席国际海事劳工大会。

《公约》通过后,交通运输部同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实施文件,完善履约措施,发挥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积极推进《公约》在我国落地。

“我们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我国海员劳动立法,同时着手建立有效的劳工监察机制。”徐祖远回忆说。

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8月29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局递交《公约》批准书,次年11月12日,《公约》对中国生效。我国成为第68个批准《公约》的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

2006年,徐祖远出席国际海事劳工大会。

随后,在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框架下,中国籍国际航行和国内沿海航行商船船员的上船工作最低要求、就业条件、健康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船员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公约》的批准和实施,彰显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宣示了我国切实维护海员劳动者权益、致力于构建航运业公平竞争环境的意愿和决心。”徐祖远说,从现在实施情况看,《公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船员权益得到了保障,体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国际海事界受到普遍赞誉。

这是最好的圣诞礼物

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远洋运输发展过程中,有一件特殊的重要事件,与远洋船舶及船员的安全密切相关,这就是自2008年开始的我国海军在印度洋、亚丁湾海域的护航行动。

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第二批护航编队官兵在甲板上分区列队,向祖国和人民庄严敬礼,挥手致意。

徐祖远回忆,2007年,印度洋海域的亚丁湾、索马里地区海盗猖獗,使这一地区的航行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我国每年约有1000多艘商船通过亚丁湾经苏伊士运河前往欧洲,这条横跨印度洋的航线对我国的石油、粮食、集装箱运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当时联合国安理会及国际海事组织先后通过了4个决议,呼吁有海上保障能力的国家参与该海域的护航。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审时度势,决定派出海军舰艇赴该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中国是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中国政府正式决定派军舰参与护航,这个消息必须要告知国际海事组织。”徐祖远告诉记者,我国海军护航第一次编队出航时间定在2008年12月26日,中国驻英国使馆海事处唐国梅参赞提前将这一决定通报给国际海事组织,时任秘书长米乔普勒斯激动地站起来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亚丁湾海域护航。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交通运输部和海军等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协助落实参与护航行动的各项工作。海事部门、中国船级社、中国航运企业驻外机构等都积极为护航行动提供支持和服务。交通运输部还选派了优秀船长作为联络员,构建起被护商船和护航军舰之间的联系平台,他们也因此被誉为“亚丁湾护航的无名英雄”。

“从2008年年底到现在,我国海军护航行动整整十年了,这一行动是保障我国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安全的重大决策,是依据国际法有关规定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行使权利、履行责任的正义之举,也是对我国包括港澳台远洋运输船舶、广大海员和渔民最切实的关怀和最有效的保护。通过护航行动,为我国参与国际海上运输保障、共同维护海上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的新篇章。”徐祖远说。

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我海军护航舰队已完成1181批次6573艘船舶的护航任务。

中国水运发展未来更美好

40年来,我国水运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创造了世界水运发展的奇迹,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徐祖远认为,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部历届党组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把握了“五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方针,不断探索改革发展的新举措,走出一条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水运发展突飞猛进的新路子;

二是始终坚持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导向,抓住世界经济带来的新机遇,攻坚克难,排除干扰,持续加快水运发展的速度;

三是始终坚持以交通行业发展的总要求为目标,找准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聚焦对外开放的新变化,走外延式快速发展与内涵式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路子,逐步达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四是始终坚持以行业科技抢先发展为引领,加快培养行业人才队伍,创新技术进步,使水运发展有可持续的驱动力;

五是始终坚持以水运安全保障为基础,不断健全安全法规,完善安全体系,使水运快速发展有牢固的保障力。

徐祖远谈中国水运未来的发展前景。

对于中国水运未来的发展前景,徐祖远表示,4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水运发展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国人鼓舞,但应当看到,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凸显,行业转型发展、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的形势下,我国水运行业依然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五点希望:

一是希望水运行业抓住交通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水运行业在综合交通建设中的深度融合进程,使其发挥更好、更优、更强的支撑作用。

二是希望水运行业抓住全球性调整的战略机遇,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加固发展中的底板,拔高发展中的长板,补足发展中的短板,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加大国际海事人才培养力度,稳步扩大我国水运在世界海运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希望水运行业抓住科技革命的转化机遇,加快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注重基础性研究,鼓励探索和创新,不断发展航运生产力,不断提升产学研用的融合能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集聚驱动力。

四是希望水运行业抓住国际海员队伍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加快完善海员职业政策,提高海员的福利待遇,保障海员的权益,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航海职业,提高海员劳务在国家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为扩大就业走出新路径。

五是希望水运行业抓住平安交通建设的关键时期,不断提升水上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重视海上风险的防控管理,使装备建设与治理能力相统一,参与国际海事开放合作与强化内部管理相统筹,确保海上人命安全和环境安全,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今年11月6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强调,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要有勇创世界一流的志气和勇气,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

 “未来中国水运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决策,围绕‘两个百年’目标,以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建设为总任务,用勇创世界一流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创造更多的世界第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徐祖远说。

END

关键词: 徐祖远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