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航业为何还要“走出去”

2010-05-31 08:55 | 股城网 船市观察


    近期以来,中国港航业发生了两起令人瞩目的商业投资:航运龙头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拜会了希腊总理,承诺将继续推进对希腊港口的投资;港口龙头上港集团宣布收购马士基集团旗下比利时泽布吕赫码头公司25%的股权,迈开了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
    这两起案例,都发生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弥漫,业界担心其经济可能“二次探底”之时。作为中国最早融入全球化的产业之一,港航业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走出去”?
    事实上,对这个问题,中方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表示,中国是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始终坚持分散化投资原则,欧洲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外汇储备最主要的投资市场之一。并且,中方也相信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欧元区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维护其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远集团旗下专事码头投资的中远太平洋研究部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就欧洲经济来看,短期内的确有风险。但欧盟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其市场不稳定对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中远集团公布的信息也显示,虽然希腊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但在中远及其联盟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1—4月公司接管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已经提升了43%。中远集团还在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力争与希腊海运界一起,将比雷埃夫斯港建设成地中海第一大集装箱港口。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就今年全球的贸易形势看,包括拉美、非洲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是最主要的增长点之一。像上港集团这样第一次“走出去”的企业,为何首站选择了经营难度颇大的欧洲?
    对此,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教授分析说,从投资金额和获得的股权比例看,上港集团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还是相当谨慎的。
    “既然上港集团重在尝试,就得有高的标准。而欧洲港口业作为非常成熟的市场,马士基集团作为世界顶级的码头公司,是值得我国港口业学习和借鉴的。”真虹说,即使上港集团此次投资财务收益不大,获得的经验也将是极其宝贵的。
    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资对提升中国港口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是大有裨益的。招商证券港航业研究员纪敏认为,上港集团此前的投资一直在国内,而此次参股比利时码头项目,标志着公司正在从一个单一的港口经营商向国际化的码头运营商转变。
    其实,比较上港集团和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就可以了解中国港口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9年时,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500万标箱,同比下滑近11%。而新加坡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同比下滑13.1%至2510万标箱,仍以微弱优势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的竞争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新加坡,其在16个国家拥有28个码头项目。除新加坡外的海外投资项目2009年贡献了3180万的箱量,同比仅下滑7.1%。分散化投资的策略,使得整个集团的集装箱吞吐量仅下滑9.9%,优于有强大经济腹地支撑的上海港。
   
END

关键词: 港航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