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2021年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2022-02-18 21:17 | 世界海运 国内造船


摘要:2021年国际船舶市场呈现回暖态势,细分船型市场尤其是集装箱船市场需求十分活跃。中国船舶工业完工量、接单量、手持订单量增幅显著,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年内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骨干船舶修造企业加快在高端绿色产品、绿色工艺、去碳化技术等方面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从未来看,推进绿色和去碳化发展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随着全行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企业迫切需要提升发展质量、人才素质等“软实力”建设。

关键词:中国;船舶工业;造船;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船舶工业2021年发展情况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带动航运市场回暖,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增速超过6% ( 见图1 ),克拉克森海运价格指数年度增幅超过120% ( 见图2 ),集运市场甚至出现“一箱难求”的罕见景象。航运市场的有利行情传导至造船市场,疫情期间搁置的一批新造船项目得以重启,与此同时,国际海事组织 ( IMO )、国际船级社协会 ( IACS )、国际标准化组织 ( ISO ) 等陆续出台了对航运、船舶的绿色低碳新规则规范,推动了老旧船舶运力的加速更新,进一步激发了船东投资热情,全球新船市场“量价齐升”。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年世界新船订单量累计近1.2亿载重吨,是2020年的2.2倍。2020年以来全球每月新船订单量见图3。主力船型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好望角型散货船、大灵便型散货船、超大型油船、万箱集装箱船船价较年初分别增长30.1%、35.4%、29.4%和46.9%。这几种典型船型价格变动情况见图4。

图1 2019年以来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增速(剔除季节因素)

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森公司。

图2 2018年以来克拉克森海运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森公司。

图3 2020年以来全球每月新船订单量

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森公司。

图4 2010年以来典型船型价格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森公司。

我国船舶工业抓住全球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克服钢板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造船三大指标大幅增长 ( 见表1 ),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 见图5 )。可以看出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造船完工3 90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承接新船订单6 004万载重吨,较2020年翻了一番多;手持船舶订单9 8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4%。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份额分别为47.6%、51.8%和48.3%,三大造船指标均居全球首位。从出口船舶看,我国完工出口船3 75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4%,承接出口船订单5 7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3.1%,手持出口船订单8 5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46%。在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出口船舶比重分别占 96.1%、95%和87.1%。

表1 2017年以来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变化情况

图5 中、日、韩三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份额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21年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0日。

二、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主要特点

2021年,我国船舶工业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抢抓市场机遇,持续深化结构调整,在高端产品承接与交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协调发展、“两化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 一 ) 加快在高端绿色产品上的突破

中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建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型绿色动力船舶实现批量接单。2021年以来,23 000 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批量交付,首座17.4万m3液化天然气  ( LNG ) 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 ( FSRU )、全球最先进民用医院船、全球最大火车专用运输船等高端船舶海工产品实现交付。21万tLNG动力散货船、双燃料不锈钢化学品船、7 0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15万t苏伊士型氨燃料预留油船、甲醇动力双燃料MR型油船等绿色动力船舶实现批量承接。船舶配套产品研制取得新进展,全球最小缸径的船用低速双燃料机 ( 奥托循环 ) 发动机、B型液货舱货物围护系统等产品已产业化应用,部分项目实现批量装船。

 ( 二 ) 造船产业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

新冠疫情影响并带动中国船舶工业的一轮“免疫力提升”。国内许多中小造船企业加快破产、重组和转产,优势资源进一步向大型骨干造船企业集中,国内造船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产能利用率持续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有所改善。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的完工总量合计占全国近80%,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均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产能利用监测指数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增长 ( 见图6 )。2021年1—11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691亿元,同比增长4.2%,利润总额21.6亿元,同比增长27.1%。同时,国内主要造船集团在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西等地,以现有造船产能为基础,通过空间置换等方式集聚优势产能,进一步打造特色船舶修造基地,以局部能力提升推动整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6 2018年以来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 三 ) 船舶配套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

争,尤其是在市场需求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竞争进一步加剧。以船舶动力设备制造领域为例,国内船舶主机制造企业面临韩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在船用低速机柴油机产品上,国外企业以近乎“倾销”的低价、更丰富的售后服务内容吸引船东订单,挤占中国企业市场份额。国外企业竞争所产生的“鲶鱼效应”,一定程度上刺激甚至强化了中国船舶配套设备企业的竞争意识,企业在合理利用贸易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以新技术设计研发、完善售后服务应对外部竞争。

( 四 ) 船舶修理维护加快绿色化发展

国内修船企业积极提升绿色修船能力,大批节能、环保型的修船设备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绿色修船体系和标准建设。当前我国的修船能力基本集中在宁波-舟山沿海地区,绝大多数骨干修船企业已全面应用自动化除锈、涂装机器人、智能监测、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引入工业AR技术、无人机远程检测、非接触式测厚等技术,进一步推动修船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转变。

 ( 五 ) 造船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船舶工业企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推进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与船舶研发、设计、建造、运营、修维等全寿命周期各环节的融合发展。在国内主要造船省市,骨干船企逐步推进现有造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弥补高端装备生产基础设施的不足,提升造船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船舶工业企业进一步认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信息集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造船基地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组织生产,综合运用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推广智能化生产线,努力打造世界先进的集总装集成、系统模块、核心配套、生产服务等为一体的全要素产业基地。

 ( 六 ) 国家和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简称《纲要》) 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推进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 ( LNG ) 船舶和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应用,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开展蛟龙探海二期、雪龙探极二期建设等。

三、对中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OECD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克拉克森公司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和航运市场增速将有所回落,支撑造船需求增长的动力减弱。我国主要船企手持订单饱满,船位安排紧张,未来将减缓接单节奏。从供需两端看,2022年我国船舶市场将从大幅反弹期进入平稳发展期。而从长期看,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面临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造船强国的重大任务,必须从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全面开放、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明确发展路径,助力我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 一 ) 深入推进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发展

创新技术与装备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技术是工业发展的原动力,装备是技术的应用载体,创新的目的不是执着于垄断领先优势,而是要为技术和装备能提升到更高水平、更加务实实现更大经济化发展构建畅通的路径。

2021年3月,《纲要》正式发布,为中国船舶工业下阶段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强调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要加快在绿色化、智能化领域布局,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推进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 ( LNG ) 船舶和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纲要》发布后,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已加快研究制订有关专项规划,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海洋大省纷纷出台“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船舶工业作为海洋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大力支持。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除传统的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外,还有如浙江舟山、广西北部湾、南海三亚及周边等一批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定位鲜明的区域性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将实现更大发展。

 ( 二 ) 加强船舶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绿色环保、去碳化发展已经成为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给中国船舶工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内船舶工业要同时关注船舶建造和船舶使用两个环节。在船舶建造环节,选用环保型材料涂料,使用自动化信息化建造设备,加强“精细化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工程效率,缩短建造时间,以减少船舶建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船舶使用环节,目前世界主要船舶动力企业正在加快使用LNG、氨气、甲醇、氢气、电力等零碳或低碳燃料的船舶主机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明显降低船舶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智能船舶、无人船舶的研发应用将减少船员在船时间和船舶事故 ( 如泄漏等 ) 发生,也有助于减少船舶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 三 ) 提高全行业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中国船舶工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不仅要利用国内外两方面优势,提升“引进消化吸收”效率效益,更要立足自身的技术装备创新发展,敢于向国际业界输出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治理方案,率先布局前沿领域,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提升国内船舶工业产业链全方位、高水平供给能力,在船舶关键配套设备、船舶材料等方面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技术升级革新的关键点和动力源,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在装备结构标准、海事前沿科技、市场竞争秩序、国际规则规范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建立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国际产业联盟,扩大国际利益契合点,发挥中国作用打造国际合作发展优势基础。此外,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加快在环保方面的立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船舶工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船舶工业需加快推动落实绿色发展,积极开展绿色船舶产品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成为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切实发挥造船大国的责任作用。

( 四 ) 支持特色中小船舶工业企业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中,有大量中小企业覆盖船舶修造、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等领域,且不少企业具备很强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中小企业是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仅能补充和丰富船舶工业产业链,而且有助于稳定整个船舶产业的生态环境。

发展好专业化、差异化的中小企业,对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船舶工业发展大势和不同地域产业布局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中小企业进行产能整合和优化集中,坚决淘汰落后的、不合规的生产能力,支持培养特色企业,深挖优势领域,助力升级发展。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深入创新,立足现有优势领域不断推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系列产品、拓展产品谱系,把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船舶工业中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与周边大型企业、跨国企业形成互补。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为企业做好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 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务实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五 ) 大力发展海事专业人才教育培养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事专业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事产业发展水平。船舶工业是海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硬的专业人才。要加快建立国内船舶行业高水平、标准化、大范围的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实行对不同工种、不同职层的分类教育培养,加强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与船舶工业相关的航运、港口等其他海事产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联动效应。要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完善包括人才培养开发和评价使用机制,为现有劳动力的再教育、再培训创造条件,持续提升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执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国际化水平。要学习国外海事人才教育培养的优势做法,引进吸收被国际船舶工业界广泛认可的执业能力资质认证,提升国内教育培训水平并使之符合国际标准,逐步领先国际标准,全面提高我国海事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简介:

谢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高级工程师。

孙崇波,中国船舶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阴晴,中国船舶信息中心,副高级工程师。

 

 

 

 

 

 

END

关键词: 中国船舶工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