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船舶工业回顾与展望

2022-12-30 09:20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国内造船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心关怀下,我国船舶工业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全行业努力拼搏,一起“克疫情、战高温”,“保交船、抢订单”,稳住了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锻长板、补短板、调结构、强品牌”的总体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展现出中国船舶工业的强大韧性和奔涌活力。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取得的丰硕成果让我们全体造船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视角一起回顾那些影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词。

稳发展——多项支持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出台落地

2022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要求,加快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造船强国等重大战略实施,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相关规划政策文件,加快推进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

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发布《救捞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克疫情——船舶工业率先恢复,产业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2022年二季度,受国内局部地区新冠疫情影响,重点造船聚集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受到严重冲击。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主的长三角地区船舶企业受影响最大,辽宁和山东等地船企生产经营也受到较大影响。中国船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企业受疫情影响造成的进口货物在上海港压港、配套物资供应不足、人员流动不畅等突出问题。中国船协多次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有关情况的报告,反映难点和堵点问题。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下,截至5月底,共解决了21家企业700多票进口货物压港滞港、13家企业各类配套物资供应不足和运输不畅、10家企业供应商、工程师、船东和船员流动限制问题。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疏导协调下,阻碍我国船舶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的堵点、难点已基本缓解,各大造船基地生产进度全面提速。进入6月份,我国船舶工业率先走出低谷,6月当月新承接船舶订单达476万载重吨,环比大幅增长107%;造船完工量422万载重吨,环比增长64.2%,为近两年以来的单月最好水平。中国船舶工业克服了不利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产业发展的韧性。

战高温——多管齐下保障生产平稳进行,保证员工身体健康

2022年的夏天,长三角多地齐发高温红色预警,多地气温冲破40℃大关,并在很长时间内居高不下,中央气象台更是发布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这也是高温预警的最高级别。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船舶工业三大基地之一,造船产量占到我国总量的七成左右,高温给船厂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各地船舶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错时避峰作业、加大防暑降温设施、增发防暑降温物品等方式保障生产平稳有序,保障职工身心健康。

保交船——船舶企业高质量完成全年交船目标任务

2022年,面对连续遭遇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一系列困难,我国船舶企业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力争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全年交船目标任务。

12月22日,中国船舶集团累计交船209艘,达1406.14万载重吨,提前完成2022年交船任务。中国船舶集团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也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2月23日,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圆满完成2022年度船舶建造交付任务。公司全年产品按期交付率和主要节点按期实现率保持双100%。

12月18日,新时代造船两艘210000吨双燃料动力散货船相继驶出船坞,下水大节点顺利实现,标志着公司全年下水船舶23艘计366.4万载重吨的目标完美收官。

12月15日,扬子三井造船为扬子江航运建造的两艘82000吨散货船顺利交付。至此扬子三井顺利完成本年度完工交船目标。

抢订单——大型LNG船竞争力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2年,我国船舶企业紧紧抓住全球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新机遇,央企和民营船企共同发力,形成了以沪东中华、大船重工、江南造船、招商工业和江苏扬子江船业等大型LNG船总装建造企业“兵团”。今年我国新承接大型LNG运输船订单约占全球总量的30%,创历史新高。

强品牌——船舶企业荣获多份国家级奖项

2022年,我国船舶企业持续加强质量建设,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船舶制造的良好形象。以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和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为代表的3家企业和6个项目入选了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奖的中国工业大奖,该奖项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扬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江苏政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船企进入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成为船舶工业领域唯一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的代表。

中国船舶集团获评十大“国之重器”品牌

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智能薄板车间”、重庆红江“船舶动力配套系统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入选“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荣获“202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荣获首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创新设计研究院”称号。

林鸥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林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所长,荣获全国质量奖个人奖——中国杰出质量人

锻长板——优势船型国际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022年,在全球新造船市场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我国船企继续巩固在优势船型的领先地位,批量承接各类船舶订单,我国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共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集装箱船、散货船、原油船、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辅助船、汽车运输船和多用途船等7种船型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分别达到56.7%、72.2%、63.5%、65.7%、58.2%、87.7%和75.5%。

补短板——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得到明显提升

2022年,我国船配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不断提高船配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船用主机、船用锅炉、船用起重机、船用燃气供应系统(FGSS)等国产配套设备装船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船用高端钢材研发制造能力实现重要突破,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实现国产替代,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国产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国产高锰钢罐项目顺利开工,薄膜型LNG船罐液货围护系统专用不锈钢通过专利公司认证。

调结构——高端船舶产品及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集中亮相

2022年,我国船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球箱位数最大的24000TEU集装箱船实现批量交船,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VLCC)、全球首艘20.9万吨纽卡斯尔型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我国首艘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动力化学品/成品油船等一批高端船舶交付船东。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我国建造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海洋工程装备实现交付。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动车工程重大节点,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顺利开工建造,我国大型邮轮迈入“双轮”建造时代。

促合作——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

2022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联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召开船企—钢企合作协调对接会,会上三大央企造船集团和骨干民营造船企业分别与国内钢铁企业签署16场长期采购协议,为促进船舶钢铁两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合作互利共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围绕船舶金融、新型海工、深远海养殖装备等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召开各类论坛和研讨会,加深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沟通协调。加强行业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召开活跃造船专家联盟(ASEF)会议、日欧中韩美造船企业专家会、国际船东船检造船三方会议等,与国际船级社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化等发展方向展开交流。加强与俄罗斯、丹麦、英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海事工业领域务实交流合作,努力推动实现共赢发展。

2023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中国造船业将迎来新的篇章。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将会继续做好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的各项工作,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中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持续不断为加快实现造船强国伟大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END

关键词: 中国船舶工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