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市场“去库存”为何难?三大主因

2022-08-05 13:48 | 中国船舶报 船市观察


油价上涨了,海工见好了,海工装备清“库存”也迎来了好时机。今年上半年,我国“库存”的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座半潜式辅助钻井平台和6艘海洋工程辅助船得以交付。不过,相较常规船舶,海工装备“库存”产品的处理好像难度更大,进展更慢。这不仅因为海工市场复苏一波三折,更是海工装备的特点决定的。

这两年航运市场火爆,一些船厂被撤单的船甚至“烂尾”船很容易就找到买家,并很快出手。特别是集装箱船,在市场上一船难求的情况下,即使曾经停在船厂几年无人问津,也可以变成待价而沽的抢手货,并最终以比以前高得多的价格出售。而“库存”量大的海工装备一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海工市场虽然从2019年开始缓慢复苏,但复苏进程一度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断,海工装备的市场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这成为海工装备清“库存”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定制性特点比船舶更为明显从而导致通用性差,是海工装备清“库存”缓慢的又一重要原因。海工装备均需根据其未来的作业海域、作业内容等进行设计和建造,欧洲北海、中国南海、中东海域、南美海域等的石油蕴藏、开采情况以及海洋条件均大不一样,其对海工装备的要求也十分不同。因此,“库存”海工装备要想“找新工作”,甚至跨海域“找新工作”绝非易事,只能投入时间与资金进行相关的专业改装。近期交付的一座钻井平台就是如此,为了进入沙特市场,进行了工期长达5个月的适应性改造。

海工装备清“库存”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库存”海工装备与当前海工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在当前的海工市场,传统的海上油气装备不再是主角,海上风电装备需求已经占据半壁以上江山。因此,“库存”海工装备要想出手,可能需要向海上风电装备方向改装。这两年已有不少“库存”海工辅助船改装成海上风电作业船而得以交付的案例,前年交付的两座钻井平台则是改装为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后赴南海作业。预计在海上风电行业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这种趋势还将持续。还有一种情况是,原有海工装备虽找到新买主,但其系统设施需要按照现在的新要求进行优化和升级,如一艘刚刚交付给文莱公司的海工居住船就根据船东要求对生活区的设施系统进行了升级,内装进行了翻新。这几种改装均需不短的时间与不菲的资金,也使得海工装备清“库存”有点缓慢和昂贵。可以预计的是,即使今年因为俄乌冲突爆发点燃能源危机导火索,使海工市场加速复苏,海工装备加快清“库存”也绝非易事。

海工市场2014年后的断崖式下跌,犹如一场浩劫,让不止一家船厂破产。当时的狂欢有多冲动,此后的落寞就有多煎熬。而巨量的“库存”和处理“库存”的过程就像一道流血的伤口,时刻警示船厂“理性经营,稳健发展”。这八个字看似平常,却是身处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生存智慧。

END

关键词: 海工市场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