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数智化转型,产业红利几何
2024-11-12 19:55 | 航运交易公报 国内造船
前9月,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再创新高,企业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在推进全链数智转型过程中,造船业已享多少红利?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厂副总经理朱明华如此作答:
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9月,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具体来看,造船完工量为3634万DWT,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为8711万DWT,同比增长51.9%;手持订单量则达到19330万DWT,同比增长44.3%。这些指标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5.1%、74.7%和61.4%,并实现主流船型全覆盖。
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主席、活跃造船专家联盟(ASEF)副理事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CANSI)秘书长李彦庆表示,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的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各家造船厂都提前完成今年的经营指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中国造船业数智化转型的进展也引人注目。造船企业正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推进全链数智转型,截至目前,这场技术变革让行业共享多少数字红利?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厂副总经理朱明华披露了相关数据,供业内参考。
抢眼的造船指标
全球造船业自2021年进入复苏周期,至今依然热火朝天。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今年前9月,全球新接订单量同比上涨38.4%,造船完工量同比上涨22.6%,手持订单量同比上涨23.9%,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国已是造船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今年前9月,中国、韩国、日本和欧洲的新船接单量分别为66.6%、19.1%、4.7%以及1.5%(见表1 ),中国新接订单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
李彦庆指出,中国造船产品结构调整成果显著,全谱系产品能力世界第一。在18种重点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的建造量达世界第一(见图1 ),排名前五的船型分别为多用途船(占比98.1%)、集装箱船(占比86.3%)、化学品船(占比85.1%)、散货船(占比83.2%)和滚装船(占比82.8%)。
随着航运市场加速进入绿色低碳转型周期,各大船公司发力订造绿色船舶,中国造船厂自2021年起承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当时占比为31.5%。今年前9月,这部分占比已达75%(见表2),并且硕果累累。以中国船舶集团为例,其着力开发双燃料动力和单一清洁燃料动力船型,有效降低了船舶运营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先后设计生产全球最大2.4万TEU型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级超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首款超大型10800车汽车运输船(PCTC)、全球最大9.3万立方米级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以及三峡氢舟一号船、风帆助推VLCC、“白鹤滩”2000吨风电安装平台等一大批绿色低碳船海装备。其中,因超前的绿色环保性能和革命性的节能减排技术,由沪东中华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2.4万TEU型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被业界誉为“海上绿巨人”。与同型燃油箱船相比,该集装箱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氮氧化物排放量约85%,颗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约99%。凭借在绿色动力船舶建造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绿色船舶订单的争夺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造船产业发展均衡,除了造船,修船、配套、海工四大板块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一(见图2、3、4)。今年前9月,中国造船和海工装备完工量在全球市场中均占比近5成,船舶修理量占比近4成。在船用动力系统配套领域,包括二冲程发动机、四冲程发动机、曲轴与气缸套等部件、船舶推进装置、双燃料供气系统、其他关联设备如货油泵送系统、货物泵送系统、气体压缩机等,从谱系上基本追上韩国,关键设备已无明显短板。
当前中国造船业优势明显,船型在灵活配置的规模化中显现稳定的交付速度,能应对市场变化,在钢材低价、人民币汇率缓变、人工稳定、供应链高度集成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成本的稳定性。
国际造船专家预测会(ISFEM)和克拉克森对中长期船舶市场需求持乐观判断。李彦庆认为: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制造系统的改造与升级、数字孪生与数字产品的交付、船舶系统数字化升级都是中国造船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多面的智能转型
中国造船业正跟随社会技术进展,在研发、设计、采购、总装、试验试航及售后环节进行全链数智化转型。在智能航运的发展上,中国造船业通过数字孪生与数字产品交付、船舶系统数字化升级,推动了智能航运自主船舶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船舶的系统性创新力,也颠覆了传统的航运体系。新技术的植入,如IT、IoT、AI、算法软件、自动化、导航、传感、数据、网络安全、通信基础设施等,与港口、物流、航运、造船、设备系统、各类服务等传统产业大融合,标志着造船领域开辟了管理变革与国际协作、法规颠覆的全新赛道。
在数智化转型上,中国船舶集团是佼佼者。数智化转型的重要表现,即船舶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早在2021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厂在15000TEU型集装箱船建造中,率先突破全船数字化试箱工艺应用并实现试箱自检。
2023年,中国船舶集团现代造船模式工作办公室将数字化试箱新工艺作为年度重点推进项目之一。与传统试箱工艺相比,数字化试箱工艺的应用可使单船试箱工时节约46%以上,单船试箱周期平均缩短35天以上,42艘船舶的综合成本累计降低超4000万元。
在智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方面,中国船舶能源及碳排放综合在线管理系统是集团公司正在开发的首个辅助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成员单位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预计每年可节约能源5%左右,有效提高了能源管理水平。
此外,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外高桥造船的智慧空压站改造项目通过优化设计、更新设备、改造管路、全局优化控制等措施,将空压站房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运维与节能降碳的能源管理目标有效结合。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整体节能率25%以上,为外高桥造船每年节约用电成本1300万元,节约标煤2000吨,节水5000吨。
中国船舶集团在数智化转型方面取得的进展不仅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也为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让中国造船行业尽享产业红利。
显著的产业红利
造船业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实际成效究竟如何?朱明华用数据说话,展示了数智化转型给江南造船厂带来的产业红利。
通过数智化转型,江南造船厂实现了从单船采购到品类采购的转变,覆盖6大板块和38段流程,实现100%的流程覆盖。这种转变构建了一个运作有序、响应及时、协调有力的主动型供应链,从而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能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公司通过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平台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数字化转型为江南造船厂带来显著的产业红利。例如,库存周转率提升42%,这意味着库存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采购降本方面,朱明华不便明确透露,据《航运交易公报》了解不低于8亿元,这一数字显示了数字化转型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账实一致率提升17%,该数据表明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减少了误差和浪费。安装托盘齐套准时率提升15%。鞍座智能制造单位上,机器人多层多道自动连续焊接,效率提升33%,用工减少40%。朱明华认为,数字化转型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准时交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备受重视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融入江南造船厂的核心生产系统。过去,船舶焊接缺陷智能检测由人工识读并手写数据录入系统,容易产生评片效率低、视力损伤等问题。该环节由AI智能评片后可减少75%的人工评片工作,拍摄质量、底片信息可自动识别,缺陷、评片报告自动生成,提高了缺陷检测准确率与工作效率。
在供应链管理上,江南造船厂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4000人减至300人(预计2024年底)的供应链管理部人员优化,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让业务合规,让员工安全”。这一变化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提升了业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江南造船厂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采用新能源、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推动低碳清洁燃料的使用,如LPG、LNG、乙烷和甲醇。此外,通过高效设备、系统整合优化、船体减阻和船舶轻量化等措施,中国造船行业力争在2030年较2008年减排30%,至少减排20%;至2040年减排80%,至少减排70%;至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智能制造是中国造船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对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智能制造还能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计划和调度,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优化。
数智化转型还催生了新型建造模式的诞生。这种模式将数智化技术融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业务流、价值流系统参数的演化路径,优化关键决策区,实现资源转移,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配。
通过江南造船厂分享的数字红利,得见中国造船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巨大潜力。
不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还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了数字经济和国际化发展,同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这些转型和创新为中国造船行业带来深远的产业红利,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