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所设计水面保障母船助力国际首个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建设

2025-03-03 18:54 | 国际船舶网 船舶设计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三个分总体布局

2月28日,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简称“冷泉装置”)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全面启动建设。中船集团第七O八研究所研发设计的水面保障母船将为该项目提供重要保障支持。第七O八研究所副所长朱建璋受邀出席启动仪式。

冷泉装置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并承担建设,包含“保真模拟分总体”“海底实验室分总体”和“保障支撑分总体”,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国际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第七O八研究所承担设计的“保障支撑分总体——水面保障母船”将完成冷泉装置海底实验室布放和回收、满足其海上作业及综合保障需求。同时,水面保障母船上还建设了船载实验室,作为海底实验室和岸基保真模拟装备的桥梁。

水面保障母船船长124米,船宽27.2米,设计排水量9380吨,采用电力推进,具备二级动力定位能力,续航能力约10000海里。水面保障母船主要建设船舶分系统、船载保障分系统,能够搭载收放海底实验室,具备海上载运收放、水面及水下综合保障、人员应急救援能力、水下通信和充电保障等功能。该船建成后将为冷泉装置可燃冰绿色资源开发提供助力。

据了解,冷泉是富含甲烷的流体在海底逸出或喷出形成的流体系统。冷泉生态系统是以冷泉区甲烷为生源要素,通过微生物化能合成作用而繁衍的独特生统,被誉为“深海沙漠中的绿洲”,与甲烷物态和生态演化过程休戚相关。开展冷泉生态系统研究是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绿色开发与深海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冷泉装置将为冷泉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加速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

冷泉装置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沙科学城)的核心项目之一,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该装置将采用“样地实验+陆地模拟,海陆协同、时空互换”的设计思路,建设面向冷泉生态系统的深海载人驻守型海底实验室与陆基保真模拟设施相融合的国际领先研究装置,支撑冷泉生态系统发育、化能合成生物演替和甲烷物态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冷泉装置项目于2021年启动可行性研究及环评审批,2025年正式获批建设,建设周期5年,预计2030年前后投入使用。冷泉装置的建设及运行,将对可燃冰产业化、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有着“沿途下蛋”的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深海探测技术及海洋装备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及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深海载人装备从探索、探测、探险到深海样地原位长周期试验、实验、研究的飞跃,大幅提升我国的深海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冷泉装置建成后,将为探索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命起源及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的绿色开发等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先进的平台支撑,成为我国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及“双碳”目标,同时推动我国的深海工程技术及装备在国际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END

关键词: 708所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