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国上市港航企业披露重大资产重组

2025-03-11 19:32 | 海运圈聚焦 船舶股票


又一中国上市港航企业披露拟重大资产重组。

3月11日,厦门港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厦门国际港务有限公司(简称“国际港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装箱码头集团”)控股权,同时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目前双方签署了《股权收购意向协议》,鉴于国际港务为厦门港务的控股股东,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且预计将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国际港务是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旗下专门负责港口资产经营的综合平台,是目前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码头运营商。2005年3月,国际港务由原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改制变更成立,旗下拥有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A股)、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等近50家港口企业,并拥有及经营39个泊位;主要业务包括集装箱、件杂货装卸业务及港口相关综合物流服务,业务范围覆盖整个港口相关业务价值链的各个主要环节。

2023年度,国际港务旗下码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5,792.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52.3万TEU,散件杂货吞吐量3,461.5万吨。

对于本次拟购买控制权的集装箱码头集团,成立于2013年12月,注册资本为24.37亿元,为厦门港规模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运营商,业务范围包括集装箱装卸、堆存与中转等服务。

自2022年国际港务从H股退市以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的上市资产版图便显得有些“骨瘦如柴”。国际港务退市源于H股流动性低迷、融资功能受限,难以支撑集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扩张需求。退市后,集团亟需通过资产重组重塑价值链,而此次收购集装箱码头集团,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一招。

集装箱码头集团是厦门港的“吞吐王者”,拥有31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年通过能力超1000万标箱,占据厦门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的75%以上。2023年,其实现净利润5.47亿元,而同期厦门港务仅为2.95亿元。相比之下,厦门港务主营散杂货码头及港口贸易业务,2024年上半年贸易业务虽占营收90%以上,但毛利率低至0.84%,盈利能力疲软。显然,将集装箱码头集团这块“肥肉”装入上市公司,是集团优化资产配置、扭转盈利颓势的必然选择。

▲图片来源:港口圈

更深一层看,这场交易还契合福建省港口集团2021年的承诺——在五年内逐步重组与厦门港务存在业务重合的资产,消除同业竞争。如今,交易启动,既是对承诺的兑现,也是对资本市场信心的提振。

对于厦门港务而言,优质资产的注入将重塑其市场形象。在央国企市值管理愈发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交易公告发布前夕(3月10日),厦门港务股价即封涨停,报7.89元/股,市值升至58.53亿元,创近一年新高。收购完成后,其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将更具吸引力,信用评级有望上调,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也将显著增强。

更重要的是,这场交易为厦门港务打开了战略想象空间。依托集装箱码头集团的吞吐能力,厦门港务可进一步拓展临港物流、供应链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从单一的码头运营商转型为综合性港口服务商。这种转型,不仅是对当下盈利困境的突围,更是对未来行业竞争的提前布局。

厦门港务的这一动作并非孤例,而是中国港口行业整合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近年来,宁波舟山港等巨头通过并购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全球航运市场的变局。厦门港务此举,既是对标头部企业的战略跟随,也是对区域竞争格局的重塑。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场交易折射出港口行业的新趋势:优质资产的集中化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集装箱码头作为利润“奶牛”,正成为各大港口集团争夺的焦点。厦门港务的成功案例,或将激励更多中小港口企业效仿,通过资产重组提升竞争力。然而,这也意味着行业洗牌将加速,缺乏核心资产的玩家可能面临淘汰风险。

在海运圈聚焦看来,厦门港务收购集装箱码头集团,既是资产优化的现实需求,也是战略升级的长远布局。这场交易不仅将重塑厦门港务的业务版图,还可能为中国港口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资本市场的博弈从来不是坦途,监管、市场、管理,每一道关卡都是对厦门港务智慧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随着交易方案的逐步披露,市场和投资者将用放大镜审视其每一个细节。厦门港务能否在这场棋局中笑到最后,不仅取决于交易的执行力,更考验其能否将战略蓝图化为现实红利。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突围战。棋局已开,胜负未定,拭目以待。

END

关键词: 厦门港务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