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燕尾港船舶工业园崛起
2010-08-30 08:23 | 新华日报 国内造船
灌云的燕尾港,因地形似燕尾而得名;燕尾港,在“苏北黄浦江”灌河入海处。过去她很穷,如今,她正成为我省沿海开发的热土——
8月20日,五洲船舶有限公司的又一艘新船开工建造,从7月初到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灌云燕尾港船舶工业园相继有6艘新船开工建造。在苏北几个新兴的造船大县中,“灌云造船”单船吨位最大、船舶总量最多。沿海工业崛起之时,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产业园区不远处,按照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规划的海滨风情小镇燕尾新城正在建设,年内将安置江苏沿海开发中第一个整体搬迁的燕尾镇居民。
省委书记梁保华在考察灌云沿海开发工作时说:“在盐碱地崛起这样高水准的海滨新区,充分体现了灌云县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力度,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推进产业园区、城镇共同发展。”在江苏沿海开发的大潮中,灌云正由不起眼的“燕尾”变成光彩夺目的“凤尾”。
曾几何时,灌云是江苏的经济“洼地”。燕尾港,又是灌云的“西伯利亚”。黄河夺淮700多年间逐步淤积的这片海滩,地广人稀,到处是茅草荡、柴塘地。虽说是“港”,其实只是一个仅有2600多户人家的渔家小镇,离县城60公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进趟城来回就得颠簸一天。
沿海开发给灌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也使燕尾港这块土地一下子改变了命运。今年上半年,以燕尾港为中心的临港产业区造船、化工发展势头强劲,1到6月份实现财政收入14亿元,超过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一半。用连云港市委常委、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的话说:“4年多的沿海开发,我们等于是在盐碱滩上造了一个新灌云。”
灌云沿海看变化,变化最大属团港。燕尾港船舶工业园在灌河对岸的“飞地”团港村。“隔河千里远”,记者取道响水县来到团港。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小村,如今几乎整个变成了现代化的工厂。龙门吊、巨轮、载重货车;钢铁铿锵、焊花飞溅,大大小小的钢铁船体俯卧在平静的河边,淡蓝色的天空勾勒出巨型货船日渐清晰的匀称骨架。燕尾港船舶工业园仅利用灌河岸边3公里长岸线,两年下水15条船,最大的达3.5万吨;眼下20万吨船坞正在开挖,新开发的拆船业务已经启动,7月份还有10条新造船开工,小小团港,支撑着灌云造船业成为江苏的后起之秀。
连云港五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是燕尾港6家造船企业中最大的一家。副总经理张亨夫说:“我们在台州,造了20多年船。2006年底来实地考察,整个团港还是一片泥滩,连条路都没有。8个股东,有几个吓跑了,但我不怕。有困难,多吃点苦就可以了。我们最看中的,就是这里在灌河口,河面有1.5公里宽。水面宽对船厂来说太重要了。在台州老家,船坞对面是山,附近是码头和桥,船舶下水的时候,经常冲到桥和码头。在燕尾港,船舶下水,我们可以睡大觉。”
燕尾港船舶工业园主任孙克洪告诉记者,想当初创业的精神真让人感动,企业老板和工人一起吃住在帆布帐篷里,灌河边上打下第一块水泥地,就开始铺船板放料施工。厂房、办公用房、宿舍跟造船同步进行,不耽误一天工期。为了抢时间,电焊用柴油机发电,吃水用皮卡从十公里外的陈家港拖进来。
为了创业,灌云临港产业区干部职工提出“睡5吃3干16”口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硬件不足软件补,用良好的服务留住客商;4年多来在一片淤泥滩上,修路、通电、埋设光纤,如今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新建的企业厂房连片成群,现代化的楼宇正拔地而起,硬件条件在逐步改善。燕尾镇老镇区所在地正在建的是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00万吨的一期工程已开工,老镇区2600多户居民年内将整体拆迁搬入海滨新区。为解决团港的交通问题,灌云县专门花了200多万元,从湖南益阳买来汽渡船;又投资1000多万元从水下铺海底电缆过河,硬是把“飞地”变成了工业起飞的基地。
小渔村团港只有40户人家、130多口人,记者却看到村里有4家小超市,两个移动电话营业点。这些都是沿海开发带来的变化,因为除了村民,船厂里还有四五千工人。村民王习井把沿海开发称作“招商引资”。在安置小区整洁的院落里,老王操着盐阜方言说,团港以前是三无村,无水、无电、无路,小鬏(孩子)没法上学。“招商引资”后,40户人家从小破屋搬进了集中安置的大瓦房,他一家8口人10间房。吃水、电话、有线电视都解决了,小儿子房间里还有电脑可以上网;村里有了医务室;路通了,村里的孩子到陈家港上学,有校车接送。还有,眼下海况不好,捕鱼也很难,幸亏“招商引资”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灌云沿海开发坚持“港、区、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开发模式独具特色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县长尹哲强介绍:“灌云沿海开发从零起步,港口是沿海开发的龙头,产业是沿海开发的核心,城镇是沿海开发的支撑,这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撑。只有坚持‘港、区、城’三位一体联动并进,才能整体发挥沿海开发的意义,实现高层次开发的目的。”从零起步,灌云沿海开发正拉动全县走出江苏的经济“锅底”。2005年,灌云县的人均GDP连续三年、财政收入连续四年、人均财政收入连续五年排全省倒数第一;而到去年,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多倍增长,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排名在全省52个县(市)中四年上升了14个位次。 目前,临港产业已经占据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
沿海开发,灌云正由小小的“燕尾”变“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