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下单300艘,这种船型蓄势待发
2025-08-21 09:20 | 中国船检 船市观察
全球海事论坛(Global Maritime Forum)“零排放联盟” (Getting to Zero Coalition)最新报告指出,氨与甲醇作为航运业零排放燃料已从理论走向现实。
基于对约40家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的采访,《从试点到实践:甲醇与氨用作航运燃料》报告发现,这两种燃料现已“准备就绪”——甲醇可用于低碳运营,氨已进入试点阶段。与2020年首版报告相比,这两种燃料的成熟度显著提升。
然而,报告警告称,若要让这些燃料在2030年左右达到足以快速规模化的成熟度(与行业目标保持一致),仍需各方协同推动。核心需解决的领域是燃料供应链:对甲醇而言,需提高绿色甲醇的可获得性;对氨而言,需在主要港口验证并推广商业化加注服务。
全球海事论坛脱碳总监Jesse Fahnestock表示:“近年来,零排放燃料和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甲醇和氨已从潜在解决方案迈向初步规模化和概念验证阶段。但我们才刚刚起步,仅技术就绪是不够的。要按所需速度扩大零排放燃料的应用,需要国际海事组织(IMO)、各国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共同行动,创造适宜的支持条件——这与技术研发本身同样重要。”
自2020年起,全球海事论坛的《零排放试点与示范项目图谱》报告便概述了航运领域零排放试点及示范项目的性质与规模。为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今年的报告采用了新方法:评估甲醇和氨作为航运燃料的现状,汇集领先企业迄今积累的关键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报告旨在明确剩余的行动优先级,助力行业制定长期脱碳计划。报告聚焦甲醇和氨,因其作为船舶燃料应用较早,且长期潜力巨大。
报告核心发现与建议
该报告揭示了关于甲醇和氨燃料现状的多项关键发现:
甲醇正从概念验证快速迈向初步规模化(现有60多艘可使用甲醇燃料的船舶投入运营,另有300多艘待建,约20个港口可提供加注服务),早期采用者发现其整合过程相对安全且简便。尽管甲醇能量密度较低,会带来运营上的权衡,但并未构成障碍;新的改装套件和相对简便的油舱改造工艺,使常规船舶的改装具备可行性。更大规模推广的核心挑战在于绿色甲醇的供应——其在总供应量中占比极低,航运公司获取难度较大。
氨作为船用燃料已接近概念验证阶段,发动机测试显示其可将燃料使用过程中(tank-to-wake)的排放量减少高达95%。首批氨动力船舶已成功试点,发动机测试接近完成,加注试验正在进行中——这些过程均未发现根本性的应用障碍。运营商对安全运营氨动力船舶充满信心,并可能逐步推广该燃料以积累运营经验。
行业先行者提出了一系列加速甲醇和氨燃料供应链发展的综合行动建议:
1.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缩小绿色甲醇和氨所对应的成本差距,扶持早期采用者;
2.建立健全、统一的燃料认证体系,以释放投资并防止“漂绿”行为;
3.采用证书交易体系(Book and Claim),将全球需求与可行航线上的零排放燃料供应挂钩;
4.整合燃料需求,为加注基础设施投资创造理由;
5.提供资本支出补贴,降低加注基础设施(尤其是加注船)的投资门槛;
6.通过绿色走廊、可行性研究以及在主要港口开展联合加注试验等举措促进合作;
7.解决发动机和零部件供应缺口;
8.确保IMO制定严格的排放指南,以保障生物质的可持续性并控制逃逸性排放;
9.开展独立研究,验证早期氨动力船舶的排放性能;
10.通过船厂的协作安全研讨会和海事保险公司,推动跨行业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