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模式”升级航运金融服务

2010-09-30 08:45 | 文汇报 船舶金融


    APL是唯一一家至今未在上海开展业务的全球20强航运企业。不过最近,它的上海代表处向总部递交申请,建议落户黄浦区,立足上海,向全中国拓展业务。在吸引APL的种种“上海元素”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的航运金融服务中心,一个30人的团队。
    中行上海市分行的航运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只有一年,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实践着独特的航运金融“中行模式”。
    “中行模式”独特在哪里?
    大型航运企业有个特殊要求:归集资金。某家航运企业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公司,又在其他口岸城市设分公司,那么各个分支机构收到的运费等资金,都需要尽快归集到总公司,以便集中、高效使用。如果总公司把账户开立在一家银行,而外地分公司账户开立在其他银行,就会担心发生到账晚、查询困难、资金调用不便等问题。而由于目前国内银行实行地域管理,即便总公司、分公司在同一家银行开立账户,也难免出现上述的服务问题。
    了解了如此背景,也就很容易理解“中行模式”的吸引力所在:中国银行率先在内部理顺了关系,将分散的航运金融服务内容集中到了一起,由总行协调各地分行;而上海中行的航运金融服务中心,虽是分行下辖的一个业务部,却能在总行支持下做总行级别的工作。前不久,有家航运企业在某地遇到了一些业务问题,马上来找上海中行出面协调,果然一切如愿。
    独特的航运金融“中行模式”,自然得到了航运业界的欢迎。借助这种模式,上海中行航运金融中心服务于越来越多不在上海的航运企业分支机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机联动,创下了一个范例。
    功夫也在诗外。中国银行的航运金融服务有不少“衍生品”,比如给航运企业提供交流平台。中行经常和船东协会、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外资航运企业分会等联办活动,邀请企业就一些热点业务话题展开探讨,很多商机在交流中涌现出来,参与企业得益,为之服务的中行也从中得益。
    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航运企业旗下的子公司最近要注册到上海洋山港保税区,但要把总公司、所有分公司的金融业务重新整合可是件麻烦事,涉及20多个地方和50多个账号。正巧这时中行举办了一个航运企业交流会,总部本在外地的这家企业也应邀前来。会上,中行给优质客户发奖,那家企业的老总一看,获奖的大多是自己行业中综合排名的靠前者,心想“好公司选择中行、中行选择好公司”果真此言不虚……正是这个细节,促成了它的总部迁沪。在不少企业看来,上海中行的航运金融中心为谁提供服务,甚至带点“评级”的意味。
    着眼未来培育国际竞争力
    据有关资料,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量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融资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约1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不过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只能做国内企业的船舶融资,海外巨大的市场还未能介入。因此眼下上海的航运金融业务量在世界上的占比还不到1%。即便如此,中国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加速。今年1月,上海的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成为居市场份额第二的险种;而船舶险和货运险的总和,占了上海产险市场份额的22%。
    政策逐步放宽、市场逐步扩展是大势所趋。中行航运金融服务中心主管王晓倩对此颇有信心,在与外资航运企业的交流中,她了解到,全球20强航运企业的运费收入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中国已越来越成为国际航运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国际航运巨头们很愿意把业务重心落到上海。王晓倩说,尽管暂时不能做海外企业业务,但着眼未来,他们已把培育客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中国银行有着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这是今后开展国际业务的巨大优势,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海外航运企业,也可为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
   
END

关键词: 航运金融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