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配业:快马加鞭,成绩斐然

2011-01-11 09:01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十一五”期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配套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船配业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船配企业还努力提升实力,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同时,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联合研发力度,使配套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船配业的实力,为我国造船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十一五”伊始,我国就针对船配业的薄弱环节,出台鼓励政策,支持老项目扩能,吸引新项目落户,打造船配园区以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提高国产化研制水平,使主要船用设备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带动了我国本土化设备装船率的提高。到2008年,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装船率达49.67%,比“十一五”之初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规模以上船配企业从2005年的214家增加到2009年的724家。船配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91.3亿元增至2009年的716.1亿元,增长2.74倍。2010年前11个月,船配业工业总产值就达到686亿元,同比增长22.5%。在关键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制造领域,我国船配企业也捷报频传。尤其是低速船用柴油机产量由2005年的191.8万马力上升到2009年的500.6万马力,中速柴油机产量由471台上升到16157台,目前已形成了高速机、中速机和低速机并驾齐驱的局面。
    很多高附加值船配产品的生产不再可望而不可及,我国船配企业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讯导航自动化等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掌握了超大型油船、大型矿砂船及集装箱船的甲板机械自主制造关键技术,拥有转叶式舵机、大型低压拖缆机、锚绞机等一批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和装船;具备了污水处理装置、蝶式油水分离机、遥控蝶阀、压载水处理装置、渔船尾气制冷机等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少船配企业还利用船舶配套技术进入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使我国能够自主设计、制造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配套产品,尤其是形成了批量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平台用起重机的能力。
    与此同时,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造船基地,船配基地和船配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船配园区40多个。这不仅改变了我国船配企业分布散的状况,还方便了造船企业就近采购配套产品,缩短采购时间,节约大量成本。从产业布局上来看,我国已形成了以大连、上海、青岛等为中心的低速柴油机、推进器和阀门生产基地,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高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生产基地,以南京为中心的船用机械、中小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甲板机械、曲轴、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柴油机二轮配套产品、船用仪器仪表生产基地。
    产品研发亮点频现
    在“十一五”上半期,随着国际船市不断走高,船配产品需求也急速上升。为了抓住这一百年不遇的有利时机,我国船配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的同时,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通过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掌握了一系列船用配套设备关键制造技术。同时,科研院所积极进入船配产品研发领域,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在船用中速机、柴油机关键部件、螺旋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少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型船用曲轴实现零的突破可谓亮点之一。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2008年1月成功研制了我国首根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MAN 8K80MC-C型曲轴,如今其产品已经覆盖了各型船机,不仅实现了国产化、批量化、系列化,还进入了国际市场。随后,大连、青岛等地也相继建设了大型船用曲轴制造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大型曲轴国产化工作。
    在船用柴油机方面,我国成功研制出多款世界首制产品。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先后成功制造出世界首台6K80ME-C和6RT-flex60C-B智能型柴油机;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制造出世界最大缸径柴油机CMD-MAN 8K9MC型低速主机;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生产了世界首台7RTflex58TB电控型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成功制造出世界首台YMD-MAN 6S35ME-B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机。
    在液化天然气(LNG)船配套方面,上海沪东造船电器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LNG船核心部件之一的超低温绝缘箱所有关键技术,研发成功LNG船超低温绝缘箱,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耗资3000万元,建成国内首条LNG船用低温316L不锈钢管配件国产化生产线。

   

    针对国际海事组织不断出台的新标准、新规范,我国一些船配企业为赢在起跑线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应对工作,这在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研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防腐防污工程双瑞公司分别耗时8年和7年,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系统,并双双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批准。随着船配行业向安全、环保方向发展,国际海事组织对船用柴油机的排放要求也日益严格,我国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积极应对。截至2010年10月底,国内生产的低、中、高速船用柴油机满足Tier II排放标准的有60余种。
    软实力更上一层楼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配企业不仅在船用配套产品研发、制造方面成绩斐然,而且软实力更上一层楼。
    此前,由于缺乏全球服务网络,很多企业的船配产品难以随船出海,产品在出口船上的配套率始终在低位徘徊。这样一来,就算我国船配企业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也难以打入国外市场,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我国船配企业“十一五”期间在建设全球服务网络上下苦功夫,多家船配企业利用国外代理商或构建服务网点建设完善了自己的全球服务网络。目前,青岛海德威公司就已在国内15个港口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12个服务网点。
    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也为船配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沪东重机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等船配企业的技术中心在“十一五“期间还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这给我国船配业加强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船配企业还把握住国家“送院士进企业”的机遇,积极开展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在产学研项目开发、课题合作、人才交流与培养等领域进行合作,提升竞争力。
    更值得欣喜的是,一些船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获得了更多发展资金,并将其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不过,在为业绩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船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关键产品缺乏核心技术,普通产品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本土化船用设备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上的使用比例较低,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这些问题应在“十二五”期间尽快解决,以推动我国船舶工业更快发展。
   

END

关键词: 船配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