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如何控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2011-10-10 08:35 | 21世纪经济报道 船东动态


一桩好生意之外: 中国对希腊的政府援助
在全资控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一年半之后,中远太平洋董事副经理黄天佑2011年5月在股东会后表示,港口已在2010年第4季度实现盈利。
这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中国远洋集团来说,2009年10月正式运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座处于地中海和黑海要道的码头,不仅是中远在投资欧洲中全资控股的第一例,也是其在海外运营的第一例。
中资成功100%控股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在希腊,“中国买入希腊第一大港”的说法也遭到国内反对,比雷埃夫斯港港务局也立即加以解释说,这并非出售只是出租。何况类似的投资曾在美国遇阻:美国曾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一家中东公司收购美国一港口。
为何一桩不被海运巨头看好的业务,中远却以高价收入囊中?
一桩好生意
2007年当全球经济仍在过热威胁中时,希腊政府财政已经爆出漏洞,港务工人频频罢工,严重影响码头的正常运行。因此作为私有化的一项,希腊将这座位于希腊东南部的希腊第一大集装箱码头开始挂牌招租。希腊糟糕的公共财政急需外部注血,原本的投资障碍也因此降低门槛。
当时参与竞标的,除了中远旗下的中远太平洋公司,还有包括和记黄埔、马士基等八家竞争对手。经过仔细计算得出35年的收入产出比不佳,一些对手中途退出竞争;中远最终在价格上胜出,以43亿欧元获得了35年的专属经营权。
这也不啻为一桩好的商业投资。希腊地处战略位置,是连接地中海、黑海和远东地区的区域性枢纽。
“尤其考虑到这个区域,还有一个增长快速的土耳其”,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土耳其本身港口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无法容纳中远的大型船舶,而希腊则可以作为中转中心。在2006年4月,中远开通了中国至希腊的直达航线;
除了兴建码头,中远还在考虑投资希腊的铁路建设,实行“铁海联运”,将比雷埃夫斯港与更广阔的欧洲大陆连通,成为“地中海主要港口”;另外,中远物流也在考虑投资在港口附近的物流园区,以形成配套设施链条。
同时,中远还花去大量时间和资金解决收购细节问题,为成功控股铺平道路。中国与希腊谈判结果规定,在私有化后中方可根据自己需要招募工人。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属于公务员的工人被迫下岗。
从2008年签署合同前后,甚至到2009年10月中远正式接管港口后的1年,工人的抗议罢工仍然持续不断。最终希腊政府出面才令事态解决。上述人士称,中远承诺追加的5.5亿欧元投资中,也有一部分用于补偿失业的工人。
更深层次的考虑
对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背后,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据一位行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中远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利润计算,果断行动的背后推手,是中国政府对希腊政府的支持。
“中国和希腊一向在海运方面合作广泛,中远拿下比雷埃夫斯港口也是援助的一种”,上述人士表示。此后,中国副总理张德江、总理温家宝访问希腊时,都特别视察了该港口。2010年10月,温家宝在视察时称之为“中希两国合作的结晶,也是中欧互利合作的典范”;并承诺扩大比雷埃夫斯港吞吐能力,将其建成中国对欧洲出口货物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在2009年中远正式接管港口的第二天,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考察港口,据媒体报道称希腊总统、总理和四位部长级官员都与其进行会面,魏家福受到了“国家元首般的待遇”。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顾得曼(Franois Godement)就在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中写到,中国近期对欧投资中,有30%都集中在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南欧国家,“这些国家财政吃紧,中国正在购买包括港口、道路、机场在内的基础设施”;他还指出,这些投资同时还加强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外交友好关系。
他还援引郑必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撰文,“现在欧洲国家都把就业问题放在首要地位,为此需要投资,而欧洲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许多方面具有优势,发展中欧多方面合作的时机很好。”
中远成功控股的背后,是中国国有企业对欧投资的迅速增长。安特卫普管理学院长期追踪中国投资欧洲的张海晏教授的研究显示,国企近年来在欧洲进行了相当的大型收购兼并。从2008年到2010年,国企共在欧洲进行了38个收购兼并项目,总额约为324亿美元,其中集中在石油、机械、钢铁和化工等领域。
不过,中远对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并非就此毫无风险。2011年上半年,希腊受危机影响,进口量下降20%。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在保证)对港口控制达到50%以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的情况下),不妨引入更多合作者,一来更多公司运营可以带来各自的航线客户,二来也可以分担风险。
那么为何在当初不考虑与其他参加竞标的航运公司合作分享股权?该人士说,“也许那样就不能突出,中国政府对希腊政府的援助了”。
END

关键词: 中远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