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企投资建造远洋科考船

2011-12-19 08:22 | 浙江日报 国内造船


温州民企与国家海洋二所合建的科考船效果图。
 
冬日的温州乐清湾码头,数十位工人在船台、码头、各专业车间,忙进忙出。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温州民企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联合建造的科考船正式动工,预计至2013年,这艘4000吨级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可以出海。
这是国家海洋科研事业单位首次和民营企业合作建造海洋科考船,也是结合浙江经济结构特点,积极探索引进民营资本投入国家海洋科技能力建设,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一项新举措。
“调查设备的安装及工艺、船舶管系、缆线的布设等,都要做好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的对接和转化,”国家海洋二所所长张海生在承建船厂现场说,“另外,因为是科考船,我们在薄板焊接技术等方面,必须精益求精,进一步提高质量。”
张海生说,这是海洋二所第一次建造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这艘船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是一艘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4000吨级的现代化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达到国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综合考察船同等水平。
这究竟是一艘怎么样的科考船?我们又为什么要投巨资造这样一艘科考船?这艘船牛在哪里?今天,本报对张海生进行了专访,一起为大家揭开这艘科考船的神秘面纱。
科考船的前世今生
由浅海向深海,由近海向远海……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先进的远洋科学考察船是先决条件,高技术调查装备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迄今为止,海洋科学考察船仍旧是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勘查中最主要的运载工具,是各国从事海洋科学活动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役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舶不仅在数量上有差距,而且大部分性能落后,调查设备陈旧,不具备支援和操控深海调查设备、深海潜水器进行海底探测与取样的能力。
“我国现有的十几艘科考船大部分集中在各高校、中科院、国土资源部以及国家海洋局,其中70%的船舶由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等下属的调查研究部门管理,像海洋二所这样的海洋研究所还未拥有适合自身特色需求的远洋科考船,远洋科考船的不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问题和发展瓶颈。”张海生说。
一方面是科考船的不足,另一方面,各研究所在海洋科研基础工作、前沿工作方面的任务日益繁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来看,申请国家投入建造一艘远洋科考船的建设周期长,无法满足近期海洋科学考察需要。”张海生说。
建造一艘现代化的远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对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最大化地争取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2010年下半年起,国家海洋二所与舟山、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进行洽谈,并选定太和公司作为合作方进行进一步的协商,今年2月,双方签署了《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合作意向书》,随后,海洋二所正式向国家海洋局提出联合建造科考船的请示报告。6月13日,船舶建造初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并计划年底动工建造。
根据协议,科考船所有权归太和公司所有,海洋二所配置船舶科学考察所需的仪器、设备、设施;使用期间,海洋二所向太和公司支付船舶使用费。
太和航运一直以来主要经营国内沿海、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普通货船运输,这次企业也想依靠高科技,实现转型升级。
“2010年以前,海洋科学考察船全部由国家出资建造。此前,只有舟山一民企投资运营过一艘民营近海科考船,以出租的方式参与有关研究院所的科考,此次浙江太和资本投资建造远洋科考船,是我国民间资本首次涉足远洋科考领域。”张海生说。
考察船建成后,将作为承担国家海洋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的重要海上移动平台,由太和公司负责管理。
”大洋一号”科考船上,一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被从大洋中挖掘出来的岩石标本吸引。 新华社发
科考船的秘密武器
这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调查研究需求的现代化海洋科考船,具备开展近海和远洋的海洋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的能力,将成为一个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这艘船配置由主吊/折臂吊、门架、绞车系统等组成的先进甲板作业设备,以及主要由深水多波束系统、浅地层剖面仪、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走航式ADCP、单波束万米测深仪及分裂波束系统等组成的国际一流的船载调查设备。”张海生说。
科考船采用两套全回转舵桨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设计排水量约4400吨,续航力为12000海里(船上定员65人,其中船员20人,科学家45人),自持力为60天;船上设有干性实验室、湿性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约510平方米。后甲板露天作业区面积约430平方米,配有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各种绞车。
科考船一共8层,从上至下有罗经甲板、驾驶甲板、登艇甲板、艇甲板、艏楼甲板、上甲板、下甲板以及舱室内底层,单层最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科考实验室以及作业甲板都布置在上甲板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艘综合考察船,所配备的高科技设备与技术国际领先,其中地震及一些地球物理设备,大洋一号目前都不具备,某种程度上说比大洋一号还牛。
“这些设备中,最贵的就是一套多波束海底探测系统,包括海底成像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和旁侧声纳系统等高科技水声探测设备,可以对海底地形地貌等做全面勘探。”张海生说。
“大洋一号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另外,大洋一号相对比较老了,所载船员60多人,而我们这艘科考船船员20人,足够了,这是因为新造的科考船智能化程度更高了。”张海生说。
与一般科考船侧重考察某一领域不同,这艘科考船可对油气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总之,这艘船不是在家门口干活,而是要到远海、大洋去。当然,一些设备的添加将一步一步来,目前先解决急需的环境调查,至于大家关心的“ROV”等机器人、深潜器,我们目前有这个功能,但具体要在今后二期予以考虑添加。”张海生说。
造船时间预计两年,届时科考船将集中在印度洋海域活动,另外还将在大西洋、南海等海域作业。
我国现有的科考船
我国现有十几艘科考船,多数都是“海洋六号”之类的专业勘探船,比较著名、大家也比较熟悉的科考船有三艘,一是已连续三次环球科考的“大洋一号”,二是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三是上个月刚刚下水的“科学号”。
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经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首次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球科考,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大洋一号”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可以勘探的最深区域达5000多米。又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实时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雪龙号:
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估计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4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雪龙号”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科学号:
2011年1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打造、我国最先进的综合海洋科考船“科学号”在武昌顺利下水。这艘造价5.5亿元的科考船明年年中正式交付,将是我国未来20年海洋科考主力船。船长99.5米、宽17.8米、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在12节航速下,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航速可达15节。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国内首创。“科学号”将重点用于西太平洋及周边海域科考,可为我国提供海洋地质、生物与生态、大气等综合科学考察信息。这艘先进的科考船,与发达国家已建和将建的科考船处于同等水平,今后将成为我国深海远洋科考探测研究平台。(记者叶玉跃 通讯员 孙湫词)
END

关键词: 温州科考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