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造船业“量价齐跌”背后
2011-12-22 08:28 | 中国水运报 船市观察
受国际金融危机滞后性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造船产能过剩,导致船舶行业进入了一轮“寒冬期”。
大环境如此“风雨飘摇”,南京市不少造船企业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接不到新订单,新船价格被压低,资金不能及时回笼。为了不在这一轮“洗牌”中出局,不少大型船舶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修炼内功,应对危机。
现状:订单少价格低,去年造好的船还没结款
业内权威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有约30%的船厂没有接到新订单,且今年的新船价格比金融危机前普降30%—40%。
与此同时,船舶出口增长也比较乏力。南京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江苏口岸累计出口各类船舶120.2亿美元,同比增幅较去年减少了近五成。10月份的船舶出口额只有11.7亿美元,同比下降10.3%,环比下降8%。
“我们上半年没有接到新订单,下半年到目前为止也只接了几个。”南京武家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峰说,不仅订单少了,价格也变低了,“最后谈下来的报价甚至比成本价还要低。”
长航重工金陵船厂相关人士说,今年厂里接单量倒是不错,目前已接获新船订单30艘。不过,因为报价下跌,虽然单子接得多,总产值却不一定比以前高,“接单价只够保本的”。
“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不景气。”南京亚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笔者,海外船东手头也缺钱,延期交付的现象比较严重。去年已经造好的几艘船,到现在都没能完全结款,“现在还有一艘船停在码头,没人来拖。”而另一边,钢铁等原材料的供应商也一反常态,以往交订金就能提货,现在不见全款不发货,导致资金链绷得非常紧。
原因:航运市场不景气,造船产能过剩
“量价齐跌”的背后,是整个航运市场的不景气。
金陵船厂相关人士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市场对船舶的需求空前旺盛,国内不少船舶企业抓住机遇,承接了大量价格较高的订单。由于大型船舶建造需要数年的周期,因此交付期一直延续到了2011年—2012年。这批船舶陆续交付后,新接订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开始集中显现,由于航运市场不景气,造船产能过剩,导致报价变低,船东观望情绪浓厚,当前新船价格普遍下降。
“船厂都希望船能够快点造好交付结款,但航运企业却希望船慢点造好,因为运力已经供过于求。”一家航运企业的老总说。
另外,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相关国家信用等级下调,欧洲船东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来自欧洲的船舶订单下降。
办法:拓展国内市场,转变模式改革创新
“现在已经进入寒冬了,‘洗牌’已经开始。”一位业内人士预计,明后两年,会有一批小企业因为撑不下去而被淘汰,而市场释放出来的有限订单则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行业整合重组成为必然趋势。
所幸的是,南京市一批大型船厂已经行动起来,转变战略和运营模式。如,金陵船厂及时把经营重心从欧洲转向国内,今年承接的新船订单中,国内订单占60%以上。他们还请来韩国专家,改进生产设计,不仅提高了钢材的利用率,还降低了工时。
武家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则表示,他们创新了经营模式,利用集团内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比如自筹资金,打造适合国内外航线运输的船舶,利用集团旗下的航运公司,把造好的船拿过来先营运着,等形势变好了再转卖。甚至还利用自己的品牌信誉,帮助海外船东融资。另外,该公司还在尝试设计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工程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