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业未来走势“W”型演变
2009-04-06 23:38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的2009年1月份船舶行业重点监测企业运行情况显示,新承接船舶订单33.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2.4%。如此之高的下降幅度,在张广钦看来并无太多意外。张广钦说,很难判断什么时候新接订单会增长。可能是今年下半年,也可能是明年。
船价的持续走低,加重了观望气氛,而且也使船企面临较为严重的撤单风险。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110艘、274万载重吨,约占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1.4%。其中,今年1~2月共撤销船舶订单13艘、66万载重吨。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新船订单量基本上处于“地量”水平。韩国现代重工自去年10月份以来未承接到一艘民船订单。“新增订单停滞,对于造船企业来说,最大的影响是后续现金流比较紧张。同时,如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船成交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那么2011年以后船厂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分析师梁志勇指出。
而此前,多数从业者并没有感觉到浮华背后必然潜伏的危机。“有欢乐就有痛苦、有兴盛就有危机这是市场规律,畸高的利润,必然导致畸形的产业膨胀。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造船业正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
”作为太平洋造船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小雷说他时常自问:我的企业能否活下去?我的企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否成为赢家?我的企业凭什么实现突围?
相比于造船业者的信心低谷,江苏省国防科工办副主任毛灵光则信心“爆棚”。“就手持订单情况来看,江苏省的船舶工业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2009年第一季度我省造船完工量300万载重吨,这个数字大幅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我估计,2009年江苏省船舶工业将实现‘双过千’——造船完工量1000万载重吨,产值1000亿元。”不过,毛灵光也承认,“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审慎对待。”
梁小雷透露,太平洋造船集团迄今已持有价值近64.5亿美元、总量达199艘新船建造任务的牢固订单,即使24个月内没有新获订单,至少能确保在2012年前无“断粮”之虞。
“冬天有冬天的机会。船市遭遇冷冬,并非完全是坏事——它使浮躁的心态恢复理性,使投机的行为由此遏步,使‘虚胖’的产业得以瘦身,使市场的弱者随潮落黯然退去。中国船舶工业由此进入下一轮整合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球经济及中国船舶工业未来走势,梁小雷倾向于“W”型演变轨迹。
张广钦却并不乐观,“就个别地区、个别企业来说,2009年的造船完工量会非常不错,但是手持订单能否顺利履行?我估计,2009年下半年交船难会更加显现。”
为期三年的船舶产业振兴规划细则不得其详,众多船企最为期待的是,希望政府能在“船主推迟交船时向船企提供适当数额的贷款,确保这些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执行订单”。对此,张广钦表态,“这样的内容,在细则里应该会有所涉及。”
长城证券研究所机械行业分析师徐星月认为,船舶产业振兴规划只是解决了融资问题,在运力过剩的情况下,船东即便没有融资困难也可能放弃原有订单。假以时日,细则的出台,主要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有助于船舶企业抵御船市寒冬,但无法扭转行业景气度,有助于缓解造船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弃船风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悲观并非全部,梁小雷仍乐观地看到:世界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家继续支持加快发展造船业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产业转移的最终驱动因素是成本,而日、韩各国的造船成本较之中国已毫无竞争力,造船景气的回落将有利于我国造船业扩大市场份额,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也将因此提速。”这是梁小雷乐观的理由。
张广钦透露,《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在酝酿之中,“‘十二五’期间,中日韩三个造船大国必有一‘战’,单就产量而言,我们有望和日韩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