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0家港航船企净利仅278亿元

2012-05-07 16:37 | 航运交易公报 船市观察


       

2012年5月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公报》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港航船企创富榜》(《创富榜》),列数了所有在上海、深圳、香港和台湾证券市场上市的主营业务为航运、港口、船舶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并按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为收入榜和净利润榜进行排名。据《创富榜》统计,70家航运、港口及造船上市企业在去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765亿元人民币(下同),实现净利润278亿元,仅为工商银行的1/10强。其中的净利润榜单中,上港集团以47.24亿元的净利润排名榜首,中国重工以47.06亿元的净利润次之,而中国远洋、中海集运和阳明海运等航运公司则以大幅亏损排名垫底。

《创富榜》中,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亚洲航运企业普遍遭遇业绩“滑铁卢”,不仅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更以104亿和27亿元的亏损额获中国A股上市企业最不赚钱企业“殊荣”前两位;阳明海运和长荣海运也以20.6亿和6.78亿元的亏损额位列台湾地区上市企业亏损前列。

然而在糟糕的大势下,也并非“天下乌鸦一般黑”。港口企业得益于持续上升的吞吐量依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许多港口上市企业的业绩增幅超过两位数;造船企业的业绩虽然同比下滑,但依然保持盈利;处于业绩重灾区的航运企业中,也依然有不少“抵抗”能力强的“黑马”脱颖而出。根据《创富榜》的净利润榜单,排名前10的几乎全部为港口和造船企业包揽,上港集团以47.24亿元的净利润排名榜首,中国重工以47.06亿元的净利润次之,而曾经风光无限的航运企业中,只有东方海外以11.73亿元的净利润位列第10位。

《航运交易公报》表示,受燃油成本上升、运费低迷以及运力过剩舱位不高影响,航运上市企业去年的业绩普遍大幅下滑甚至亏损,拖累了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但今年2月后,为生存而战的班轮公司连续3次提高集装箱运费,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逼近去年高点,BDI也止跌回升,相信从二季度开始,航运企业的盈利情况会有所好转,但造船企业的谷底可能还没有那么快到来。

航运企业排名倒挂 中远、中海、阳明净利垫底

作为整个航运业的核心,航运企业受到行业低迷的影响最为严重。根据《创富榜》收入榜单显示,32家航运上市企业贡献了3104.47亿元的营业收入,占到收入榜单总额的一半。其中,中国远洋以689.08亿元的营业收入成为收入榜的榜首,且在收入榜前10名中,航运企业占到6席。但在净利润榜单中,航运上市企业不仅没有盈利还亏损102.84亿元,中国远洋更是以104.49亿元的亏损额垫底。在榜单末尾的9家亏损上市企业中,航运企业占到8席。航运上市企业出现较为明显的收入与利润倒挂的现象。

以中国远洋为例,其营业收入由2008年高峰时的1149.68亿元,下降至去年的689.08亿元,降幅为40%,但其净利润则由高峰时的190.85亿元下降至去年亏损104.49亿元,降幅已无法统计。

业内人士表示,多数航运企业去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5%左右,但部分企业净利润的下滑则超过100%。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的贸易量并没有大幅下滑,但运力过剩、运价下跌、燃油成本攀升等因素,蚕食了航运企业的利润,导致“跑航次不赚钱”的现象。

但是航运企业也并非全军覆没,东方海外就以11.73亿元进入了净利润榜单前10位。有业内人士称,这家香港的班轮公司在航运业危机时期表现出的沉着冷静让它和海丰国际一起成为为数不多的几家在2011年仍然能保持良好赢利的班轮公司。巴克莱资本分析师John Windham称,东方海外业绩优于大多数同业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在亚欧线上的投入程度有限,亚欧线收入只贡献了企业年收入的19%,而此线正是去年整个行业利润率最低的一条航线。此外,东方海外在将大多数班轮公司拖入泥潭的航线多元化方面也显得比较保守,企业50%的货量贡献来自亚洲区内航线,在航运危机期间,正是这条航线提供了稳定的货量。

除东方海外外,在32家航运上市企业中,有24家实现了盈利,15家进入净利润榜单的前40位,但除了中海发展和海峡股份外,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港台上市企业。其中,除了在香港上市的7家企业外,台湾上市企业表现抢眼,有6家进入前40强,裕民航运以6亿元位列净利润榜单的第16位。

有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大陆的航运上市企业,实现较好盈利的台湾航运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一般经营固定客户和熟悉的航线,因此对于市场变化及危机处置比较敏感迅速。但台湾上市大型航运企业,如阳明海运和长荣海运,均录得亏损,在榜单中位列后10名。

有业内专家也表示,航运业是强周期行业,一般当企业亏损最严重时,也预示着市场的春天即将到来。魏家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2012年有信心大幅减亏,但具体到什么程度不好判断。”

港口企业一枝独秀 上港、招商国际进入前三

相较于航运企业业绩的集体“沉沦”,在《创富榜》净利润榜单中,港口上市企业可谓表现抢眼。不仅上港集团以47.24亿元的净利润排名榜首、招商局国际以46.22亿元位列第3,还有8家企业进入净利润榜单的前20强,16家企业进入前40强,且以在A股上市的港口企业为多。

据《创富榜》统计,虽然26家港口上市企业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334.64亿元,不及航运上市企业的一半,但实现的净利润则有208.26亿元,占到净利润榜单总额的75%。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轮航运业低迷的罪魁祸首是运力过剩和成本上升,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指标同比均实现较快增长,因此,去年港口企业业绩受危机的影响较小。据海关数据,去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898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进口总额达到1743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在港口吞吐量中,去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9亿吨,同比增速超过10%,但增速已出现明显放缓。

此外,由于港口企业一般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产和地方保护政策,因此,即使在行业低迷期,由于有稳定的货源,其盈利情况一般也较有保障。

分类来看,综合港口运营商招商局国际和中远太平洋的排名较为靠前,分别以46.22亿元和25.11亿元位列净利润榜单第3和第6位。分析人士表示,相比单一港口企业,综合港口运营商能均衡地组合旗下港口资产,这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吞吐量增速放缓的情况。

长三角地区港口排位依然领先,上港集团和宁波港分别以47.24亿元和24.68亿元分列净利润榜单的第1和第7位。虽然实现了较高的净利润,但净利润增速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宁波港同比增幅为12.24%,低于2010年21%的增速,而上港集团的净利润更是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

珠三角地区港口此次排名情况均不理想,深赤湾A以5.06亿元的净利润勉强进入前20强,盐田港则以4.26亿元位列净利润榜单的第24位,珠海港以29.2亿元位列净利润榜单的第29位。从年报看,珠三角地区港口的业绩下滑较为严重,深赤湾A净利润同比下降15.26%,盐田港净利润同比下降13.47%。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持续向内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其货源在未来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珠三角地区港口已经开始进行战略调整,积极投资北方港口。

环渤海地区港口表现喜人,天津港、大连港和天津港发展以9.3亿元、6.66亿元和5.92亿元分列净利润榜单的第12、第13和第18位。日照港、唐山港、锦州港和营口港也顺利进入榜单的前40强。在增幅上,天津港净利润同比增长15.76 %,唐山港更是实现34.2%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制造业不断往北方转移,北方腹地经济增长速度、内外贸易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构成状况都在向利好环渤海港口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内河港口上市企业虽排名不高,但净利润同比增幅都十分惊人,重庆港九净利润同比增长45.83%,南京港同比增长50.67%,完成重组的芜湖港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1632%。分析人士表示,内河港口的强劲发展势头,既得益于中国扩大内需的转型方向,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交通主管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央将安排450亿元资金用于内河航运,是“十一五”的2.7倍。

船舶海工企业分化严重

船舶海工上市企业在《创富榜》净利润榜单中也表现不俗,中国重工、中海油服和中集集团以47.06亿元、40.39亿元和36.91亿元分列榜单的第2、第4和第5位;中国船舶和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则以22.52亿元和17.21亿元分列榜单的第8和第9位。

据《创富榜》统计,2011年,13家船舶海工上市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326.94亿元,净利润173.68亿元。13家企业中,进入榜单前40强的有9家,比例高于航运和港口企业。

但是在靓丽的业绩背后,船舶企业的业绩普遍下滑严重,中国重工净利润同比下滑13.65%,广船国际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26.76%,而熔盛重工净利润同比则没有任何增长,中国重工净利润虽取得了8.9%的同比增长,但业绩呈现逐季下滑的态势,至四季度只实现3.69亿元的净利润。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报告,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6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2011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499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5%。分析人士表示,去年船舶企业的业绩主要依靠造船完工量支撑,但许多企业三季度后就很少接到订单,一旦手持订单消化完毕,许多企业将面临无船可造的窘境,业绩会继续下滑甚至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海工制造企业去年普遍打了一场“翻身仗”,海油工程和振华重工均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泽华透露,去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订单金额达69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130%,这也是海工装备订单额首次超过同期新船订单额,成为世界船舶工业新订单的主要来源。赵泽华表示,海工装备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大量高价值订单的涌现,据统计,2011年钻井装备和生产装备(含新建和改装)平均为3.97亿美元/座(艘),远远高于船舶制造的单价。  这种态势今年仍在持续,截至3月15日,海工装备制造市场订单额已达到133.84亿美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预计今年海工装备市场仍将十分兴旺。

编制说明:

《2011年度中国港航船企创富榜》列数了所有在上海、深圳、香港和台湾证券市场上市的主营业务为航运、港口、船舶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并按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为收入榜和净利润榜进行排名。其中,营业收入为上市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不包括营业外收入(即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创富榜》所示“净利润”并非母公司合并净利润,而是新会计准则(2006年)中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其反映在上市企业合并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所有者)所有的那部分净利润。

为方便对比,《创富榜》所统计的所有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值均被兑换成人民币元,汇率兑换以2011年平均汇率为基准,其中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1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度平均汇率为依据,为6.4588。港币兑人民币汇率以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1年1-12月港币兑人民币月度平均汇率为依据,总加再除以12得出年度平均汇率为0.83004。台币兑人民币汇率以台湾地区公布的2011年1-12月台币兑美元月度平均汇率依据,得出台币兑美元年度平均汇率,再以美元兑人民币年度平均汇率,得出台币兑人民币年度平均汇率为0.2192。

涉及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企业,《创富榜》选择A股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此外,香港上市的荣丰联合控股、三和集团的年报数据统计为2011年3月-2012年3月,预计在今年年中发布。因此,在《创富榜》编制时,这两家企业的年报尚未发布,故未进入《创富榜》。

END

关键词: 港航船企净利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