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科考船即将到达工作区
2012-06-07 11:19 | 中国经济网 船舶动态
当日下午6时许,前往太平洋执行大洋27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经过近32个小时的艰苦航行,及时地避开了台风”玛娃“尾部和受南海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的大风、暴雨和巨浪区域,正在穿过海况相对平稳的巴林塘海峡,预计6月11日到达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目标工作区。
昨天,在中国科协举行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张洪涛透露,我国海洋六号目前正在南海北部区域精确勘测可燃冰储量,一旦具备取样条件,最快明年将可在南海可燃冰富极地区开钻。据介绍,可燃冰是现在世界上公认最大众、最有可能解决能源问题的物资。
够我国使用130年
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形似冰块却能燃烧,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目前,全球总共只有116处发现可燃冰。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
据初步估计,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南海的可燃冰可能主要集中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海域。
海洋六号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储量调查。”我们必须精确掌握可燃冰到底有多少,并针对它的储量、分布、厚度等,进行大约二十项专项调查。“张洪涛说。
成熟利用至少到2030年
从1996年起,日本、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国相继展开对可燃冰的商业开发,但随后又都陆续修正了试采计划。”这是因为可燃冰的开采难度非常大,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张洪涛介绍,由于可燃冰在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会迅速变成气态,在打开瞬间会释放巨大的力量。一旦海底开采发生问题,将引发海底塌陷,进而破坏水体、岩石、岩层等。此外,可燃冰开采过程还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引发温室效应。”因此,我国对可燃冰的开采十分慎重,预计成熟利用至少要到2030年。“张洪涛说。
曾打捞到疑似可燃冰物质
早在2003年,张洪涛曾与外籍科学家乘坐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德国太阳号可燃冰调查船赴南海开采可燃冰,但由于遇到了坚硬的碳酸岩壳,使得勘探仪器被砸坏,最后没能成功获取可燃冰。张洪涛介绍,当时打捞到的几块淤泥不断在冒泡,而且很冰,当场测试显示全是甲烷,疑似是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