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船舶重工打造造船业“第一方阵”

2012-06-17 16:21 | 东北新闻网 船厂动态


一项决策唤醒一片大海。2008年初,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在一片滩涂上开工建设,边建设边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主体厂房、配套设施及5万吨船台,3年时间形成生产能力,让国内同行赞叹“丹东速度”。这也是丹东临港产业中投资最大、投产最快、见效最好的项目。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片屡创奇迹的土地。虽然国际造船业正处于低谷,可丹东船舶重工基地却呈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船体车间焊花四溅,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5万吨级船坞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打桩声不绝于耳;今年同时开工建造了8艘大船,其中为丹东港建造的首批4艘大马力拖轮将于6月底全部交工,第二批3艘大马力拖轮即将开工,钢板切割已经完成;用来应对海上溢油污染的浮油回收船正在设计中。

“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丹东造船业起步虽晚,但起点非常高,我们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总装基地。”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高管信心满满。记者了解到,丹东船舶重工瞄准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采用了现代化造船模式,所有下料都是电脑控制,引进国际顶级造船技术、制造工艺和管理体系。去年11月12日成功下水的工程船,总排水量15000吨,总装机功率超过1万千瓦,是丹东制造的首艘全液压绞吸式挖泥船,其总装机功率和疏浚能力居东北地区之首。去年10月11日开始建造、今年5月18日交付使用的“安东1号”大马力拖轮,总长37.2米,续航力1000海里,主机、舵桨等主要设备均采用国际顶级技术,是东北地区马力最大、配置最高、功能最全的集港作、拖带、对外消防于一身的多功能拖轮,可拖动20万吨级巨轮。经中国船级社严格检验和认证,“安东1号”顺利取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八级证明。这批拖轮将成为丹东港的作业主力。

总装造船是全球造船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韩国仅凭4家造船企业就称雄世界,靠的就是总装造船模式,即造船企业负责总装,中间产品交给配套企业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丹东船舶重工基地规划伊始就以建立总装造船模式为目标,走装配齐飞的路子。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建设以海洋工程装备、大型船舶制造为主,以船舶改装修理和钢结构件制造为辅,每年形成600万吨造船能力、改装修理能力200万吨、年制造钢结构件10万吨的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基地。目前,丹东船舶重工与韩国大宇公司的合资合作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整个项目达产后,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造船企业,每年可形成工业产值500亿、利税100亿。

根据国内外惯例,一个大型造船总装厂能吸引至少200家配套企业,拉动相关行业就业不少于5万人。船舶工业界有“一船出口,千家受益”之说。研究表明,造船业对GDP的拉动效应为1:7,即造船业每创造1个GDP值,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7个GDP值。以一艘30万吨油船为例,能创汇6000万至7000万美元,产值的60%至70%是由船舶配套企业创造的。一个大型造船企业可以拉动一个一流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这对丹东来说,必将结束丹东工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的历史,成为推动丹东临港临海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引擎。

据了解,造船业是一个与经济形势变化密切相关的行业。当前航运市场处于波谷之际,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造船业。为提高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修、造并举之路。相比造船业,修船业受市场影响小,只要有船在使用,修船就有市场。5万吨级船坞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可交付使用。届时,丹东不仅能造大船,还能修巨轮。特别是丹东港的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后,每年进出港的船舶至少在5000艘以上。按国际惯例的10%航修、坞修率计算,每年将有500艘船需要维修,再加上周边地区潜在的市场,修船业前景广阔。

千帆竞渡北黄海。一个现代化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制造基地已经启航。

END

关键词: 丹东船舶重工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