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造船“两化融合”提速

2012-07-20 16:26 | 中国船舶报 船厂动态


不久前,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的“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工作会议上,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电子识别的船舶制造后勤支持系统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标志着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已处于船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这只是外高桥造船公司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8年多的建设,该公司通过将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与企业内部管理相融合,不仅在全员的理念更新和文化培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建立起以连续应用、实用见效为目标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以“信息化引领管理提升”为主题的先进船企信息化建设路线。

跨出信息化建设第一步

2004年年初,外高桥造船公司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提高企业造船效率、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在借鉴国际造船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该公司毅然决定聘请专业人才,引进相关信息技术,协助企业建设完整的造船信息化“大动脉”。由此,外高桥造船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跨出了第一步。

从最初的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系统,到把国外信息化建设理念与公司内部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信息化建设本土化,再到造船企业管理系统(SEM系统)的全面应用,外高桥造船公司最终完全实现了造船管理中信息的透明共享和无缝流转。在辩证地吸收国际先进造船理念精华部分的同时,该公司充分考虑到我国造船企业的环境特点和自身的业务特色,通过对该系统不断修正,使之真正实现本土化,建成了一条公司特有的信息化“大动脉”。

进入船舶建造“e时代”

SEM系统是外高桥造船公司在引入国际先进造船理念及信息集成系统后,逐步自行研发的现代造船管理大型信息化集成系统,其能够将公司主要运行管理信息集成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处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精细管理水平,犹如信息化高速公路上的“大动脉”,而外高桥造船公司实施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正是这一“大动脉”的“主动脉”。

2008年下半年,SEM系统在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应用,初步形成了“两地”在操作和管理层面的资源共享与统筹。2011年,外高桥造船公司通过全面应用SEM系统,逐步对公司本部、长兴造船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三地”的管理制度、党建工作、生产运行、物资配套、人力资源、会议管理等进行了全面整合与统筹。

通过多年的研发、磨合与运行,目前,SEM系统在该公司已达到全覆盖,不仅“三地”员工能通过这一信息平台轻松地收发邮件、发布通知、公布信息、保存档案等,而且能有效地对“三地”造船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人员、设施等资源进行统筹。由此,外高桥造船公司搭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信息化高速公路,进入信息集成化的“e时代”,成为信息技术在船舶行业应用的“领头羊”。

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

在“主动脉”被打通后,外高桥造船公司不断拓宽信息化应用的领域。如今,信息化已渗透到该公司的生产流程、生产派工、物资领用、物量查询、余料管理等领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有效地提高了其资源效率、业务效率、行政效率。

在造船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应用中,外高桥造船公司的设计图档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钢板管理系统、参数化自动建模和自动出图系统、图文档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电子海关软件系统、余料管理系统、派工管理系统等在多个业务领域实现了组合应用,并在管理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设计图档管理系统不仅是业务的延伸,还对设计、行政管理等业务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每一页设计图纸、每一页设计改单的精确管理,形成了设计图档的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图档归档和使用的全新业务模式。

同时,SEM系统中的剩余物资信息管理、焊材打卡领料、外协T排结算及电子签章等功能,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科学管理,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剩余物资信息管理具有准确登记、及时共享、认证再利用等功能,使该公司“三地”打破了传统模式下剩余物资信息孤立、脱节的局面,在信息资源共享上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去年9月上线运行的外协T排结算系统,使公司以外的结算数据提交、统计等功能实现电子化;今年2月,该公司又启动了电子签章功能,减少了书面结算单在各部门流转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管理成本,真正实现了电子化流转会签功能。

可以说,外高桥造船公司的“两化融合”建设走在了国内造船企业的前列。今后,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如加大无线通信技术、物联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推动我国船舶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发挥积极作用。

END

关键词: 外高桥造船两化融合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