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银行深陷熔盛重工
2012-08-01 23:36 | 网易财经 船舶金融
江苏熔盛重工30日发布的一纸盈利预警将中国银行推上信贷风险的风口浪尖。网易财经调查发现,中行、国开行、渤海银行向熔盛重工放贷由来已久,其中中行的高额授信近年来不降反增,2007年至2010年间累计授信额度超过700亿元。
7月30日,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发布盈利警告称,受造船订单及价格大跌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将大幅减少。熔盛重工2011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11年度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为17.21亿元,相比2010年的17.19亿元仅增0.1%。
受制于造船行业的周期困境,熔盛重工面临的业绩不景气也使得中行等多家银行贷款陷入坏账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企业盈利回落过快,而贷款又过于集中的银行应积极展开自身检讨。
高额授信逐年递增
作为熔盛重工最大的债券银行之一,中行与熔盛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中行官网资料显示,2007年底,中行向熔盛重工提供了30亿元的综合授信;2008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球船舶业发展之际,中行再次扩大授信规模,为熔盛重工提供了69.5亿元的综合授信支持。
2009年6月,中行再次与熔盛重工签署112.5亿元授信战略合作协议,向熔盛重工提供保函授信89亿元、流动资金贷款16亿元、国内贸易融资4亿元、出口信用证额度3.5亿元,成为熔盛重工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市当时最大的单笔授信项目。
2010年9月,中行再次扩大与熔盛重工的业务合作,分别签署了总额为300亿元的《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以及200亿元的《供应链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在三年间累计授信额度达到712亿元。
另据媒体报道称,截止2011年9月,中国银行给熔盛的授信为153.8亿元,已经使用142.1亿元,剩余额度11.7亿元。
中行曾表示将依托多元化业务平台和海内外一体化经营优势,支持熔盛重工自主创新,发展壮大民族造船业。此外,国开行、渤海银行等银行也同样钟情熔盛重工这口"香饽饽"。
国开行公开资料显示,自2010年开始,国开行江苏分行累计投放60亿元,支持徐工集团、南车集团、熔盛重工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客户,支持其特种机械装备技术改造、关键技术产业化和"走出去"。
而渤海银行内部人士亦向网易财经证实该行曾向熔盛重工授信10亿元,但目前并未全部使用。
银行需警惕企业周期性风险
尽管目前没有数据显示熔盛重工面临破产风险,但业绩下滑和高资本负债率却深受诟病,而中行超百亿的授信额度更引发业界对坏账风险的担忧。
熔盛重工是国内民营重工产业集团,旗下拥有海洋工程、船舶工程、动力工程、工程机械四大业务板块,其中造船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95%。
2011年报显示,熔盛重工资本负债比率由2010年的54.6%上升到61.8%,上升7.2个百分点;借贷总额由2010年的176.4亿元上升至254.3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结余由2010年的104.1亿元下降至62.6亿元。
业绩不景气并非熔盛重工一家之窘境,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船舶制造业利润为103亿元,同比下降32.3%,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业利润为15.5亿元,同比下降5.4%,船舶修理亏损0.24亿元,同比减少428万元。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向网易财经表示,对于处于行业周期性的企业,银行在事先的资产和授信方面要做好严格的审查。他认为,对于可能出现的坏账风险,银行要依据各家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的盈利已经不能持续下去,即便资产重组也看不到好转,就应该及时退出,而如果短期内经过债务重组,并且能在一两年时间好转的企业,可以考虑继续提供贷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亦向网易财经表指出,银行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产品销售要时时监控,同时对处于景气周期的行业要有前瞻性的预判。
此外,金麟还表示,近期出现的钢贸、光伏和造船企业的报道中,银行贷款占比过高,但从整个银行业而言,对于这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还是相对较低,这与监管层再三提醒有关。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向网易财经表示,企业在盈利周期高时,各家银行会争相贷款,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但要在企业盈利回落前做好预判、严判。他认为,尽管由于周期性因素,一些企业业绩回落过快,银行贷款的系统风险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个别银行过于集中的放款而加大自身经营风险的行为还是应该展开自身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