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海101”船的不眠夜
2012-08-22 16:58 | 南方日报 船舶动态
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从深圳西部下海,蜿蜒近30公里后抵达香港,这一预计于今年年底完工的能源工程未来将成为深港两地重要的发展引擎,也正是这一灿烂的前景,使得“中油海101”铺管船有了加紧施工的理由。
7月21日下午5点,深圳发布台风白色预警信号,这意味着号称今年最强台风的“韦森特”将在48小时内影响深圳,而这个当口铜鼓航道封航铺管作业尚未结束,是抢时间快速铺管,还是避险先行撤退,“中油海101”需要做一个艰难的选择,最终铺管船在深圳海事局快速反应基地的保障下于7月22日中午完成所有作业,于原地顺利避台。
周密的流水化施工
对于“中油海101”体积的硕大,没有上过船的人很难有一个清晰的概念。7月17日下午,深圳西部唯一一条可通航10万吨以上大船的航道--铜鼓航道正式封航,“中油海101”率领6艘辅助船进入铺管作业区,深圳海事局的5艘船艇也随之进入警戒状态。
与其说是船,不如说是个作业平台,而平台的宽广则可以媲美航母甲板。平台一侧是职工生活区,一座数层高的大楼酷似航母的舰岛,8个硕大的锚直扎海底,让平台在海风海浪的强力拂动下仍能纹丝不动。平台的另一侧是管道加工区,巨大的吊臂将堆放在平台上的管子吊起,这些长约12米、直径约1米的管子乘着履带被送入加工区,由工人进行对组、焊接、检测、防腐,最后经由一个斜形管架送入海底。
铺管虽然壮观,但并不是工程的全部。深圳海事局西部执法大队队长周雪琴告诉记者,铺管之前要由挖泥船先挖出底坑,铺完之后再行回填。记者了解到,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预计挖泥回填工程量约180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工程量自然不是几艘挖泥船所能胜任的。“早在今年3月底,经审批的施工船就达到37艘。这些施工船每挖出一段,铺管船就跟进铺一段,这样循环往复,工程就能快速进行。”周雪琴告诉记者。
狂暴的不速之客
熟练的操作经验,加上深圳海事局周密的保障部署,工程如期完工似乎不成问题,不过台风的屡屡造访却经常打乱工程的节奏。张经理告诉记者:“‘中油海101’的设计抗风能力是11到12级,这就是说抗御一般的强热带风暴应该都不成问题,但如果是强台风正面袭击就必须引起警惕了。”
“韦森特”就是一场强台风,这场在珠江口西岸登陆的台风给东岸的深圳带来了巨大损失。11万棵树木被拔起,多个居民区惨遭水浸,局部地区还发生了泥石流,而海上的情景也同样恐怖。据张经理回忆,在台风登陆前夕的7月24日凌晨两点,铺管船上的仪器测得瞬时风速为每秒34米,12级狂风掀起的浪花高达数米,场面让人惊惧。
据周雪琴介绍,此前深圳海事局已为西气东输海底管道施工队制定了严密的防台预案。不过,当短平快的台风和紧促的工期相遇时,撤还是不撤就要细掂量了。记者了解到,因为铜鼓水道封航,大型船舶被迫改道香港马湾水道或改泊其他港口,这给深圳西部港区的通航秩序带来了较大影响,所以铜鼓水道每提早一日复航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风中的守候
7月21日下午5点,深圳挂出白色风球,这意味着48小时内台风就要影响到深圳了,按照之前的预案,铺管船应该立即启动弃管程序,但张经理觉得铺管船本身有强大的抗风能力,而且再需一天铜鼓水道作业就能完成,争取一天是有价值的,于是铺管船加紧施工,海事巡逻船也在周围严格警戒,最终在7月22日中午完成了所有施工。
紧张施工是为了早日通航,但“中油海101”却因此错过了最佳的避台时机。张经理告诉记者,铺管船要撤离就必须先把锚拔出来,但“中油海101”的锚非常大,每取一个要花1小时,8个全部取出就要花8小时。除了取锚要花时间,执行预案中的焊封、下管作业也要花时间,另外“中油海101”本身移动缓慢,待前述作业完成后的避台途中极有可能遭到台风正面袭击,这样失去了锚固的铺管船处境会更加危险。综合考虑之下,“中油海101”的管理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原地迎台。
张经理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平台上人员总数约为177人,准备抗台后开始陆续撤回岸上,到最后剩下68个人坚守平台。不过,这68个人并不孤独,在不远的岸上,还有深圳海事局快速反应基地的工作人员在彻夜守候。
基地西部执法大队队员小潘告诉记者,海事局的船艇总重大部分在200吨以下,最重最先进的“海巡168”船也不过762吨,面对台风的正面袭击,这些船艇根本无法在海上正常航行,所以台风登陆前夕海巡船都撤到了东莞、广州等地避台。不过船虽走人却在,小潘告诉记者,台风即将登陆的7月23日夜,包括基地党委书记范莉、西部执法大队、值班室在内的基地工作人员都在紧急待命。为掌握迎台的最新动态,“中油海101”每隔1小时就会向深圳海事局指挥中心报告一次情况,而范莉更是时刻关注着辖区水上动态,随时准备安排应急。
回到“中油海101”方面,当晚留守平台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道,“韦森特”的威力确实恐怖,风浪最大时对锚产生的牵引力竟达到了54吨,不过这与“中油海101”制造设计时的180吨牵引力仍有较大距离,平台保持了基本平稳。另外,留守人员还活用“船首向对风向”的金科玉律,通过调整船首朝向来降低风力对平台的影响,最终度过了这有惊无险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