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披露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图
2012-09-19 16:27 | 澜玛资本 国外造船
最近几年,韩国加大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的呼声很高,政府主管部门、国策研究机构和民间研究机构、造船行业协会及企业等,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提出了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诸多计划和方案。在此基础上,韩国政府委托国策研究机构广泛采纳“产学研官民”各方的意见、思路和建议,拟定出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发展海工装备产业计划方案,并最后由政府方面审议批准和推行。
韩国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计划方案,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由韩国媒体相继披露了部分零散的内容。在今年5月,“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方案”最终定稿,随后韩国知识经济部就方案的内容正式向韩国总统作了汇报,这标志着该国发展海工装备的路线图正式绘就。该方案是韩国今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2020年,韩国企业海工装备接单金额达到800亿美元;将海工装备及配套物资设备国产化提高达到60%;培养海工装备领域专业人才;在水面和海底海工装备领域形成综合竞争力。
韩国业界和媒体称,通过执行该方案,韩国要将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成为其“第二造船产业”。
核心一:2020年接单金额达到800亿美元
方案提出的海工装备接单金额目标为:2020年达到800亿美元。这将是韩国船企在2011年海工装备接单金额的3倍多,并大大超过目前该国商船和海工装备接单的合计金额。与此同时,随着韩国海工装备建造规模和能力的扩张,其有望新创造约10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该方案的安排,现阶段韩国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重点是:石油和天然气等海洋资源的钻井勘探、生产和处理等相关装备的建造、供货和安装,今后还将扩展到海底其他各种矿产品的开发生产领域。因此从总体上讲,它不仅涉及整个海洋资源产业,而且对机械装备、电机电子、造船等行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巨大。这也是韩国将海工装备列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并全力加以培育的原因。
韩国釜山市有关机构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称,国际海工装备市场的规模2010年为1452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2304亿美元,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扩大到3275亿美元和5039亿美元。今年年初,韩国的另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今年国际水面海工装备市场的规模可达200亿~250亿美元,2015年将超过300亿美元。
核心二:国产化率2020年达到60%
今年2月份,韩国政府曾出台了“海工装备配套物资发展激活对策”,提出了韩国造海工装备的国产化配套率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2020年的35%。本次方案则调高了这一目标:到2020年,韩国造海工装备的国产化配套率达到50%;整座(艘)海工装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其中包括工程设计技术、建造生产和相关配套设备、物资设备等。今年春季,韩国的大型船企、韩国天然气公社和相关配套企业签署了海工装备配套物资设备研发生产和采买业务及开辟国外市场的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韩国政府将优化各方之间的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水平,并在海工配套关键和核心设备领域选出100种战略性产品,要求关键配套设备以所需特殊材料及其加工技术为主,核心配套设备要与信息通信技术(IT)相融合,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合作,实现一揽子的整套模块式开发和生产。
由于海工配套设备与船配设备不同,其各种相关产品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但因涉及海洋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等敏感问题,业主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相当高,而且在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阶段,基本上就决定了海工装备的式样形态、建造工期、所需费用和技术及质量要求标准等,因此,项目工程技术设计单位的实力成为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原因,韩国在实现海工装备及配套国产化率60%的计划目标中,强调了大力培育和提升海工装备工程设计技术水平的任务。只有自己掌握了设计技术大权,其生产的海工配套设备才能抢占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核心三:培养海工专业人才
韩国现在的人才专业结构偏重于商船领域,即便是在校学生的专业结构状况也是如此,海工人才普遍短缺。目前,在该国造船海洋院校在校学生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海工专业仅占11%;首尔大学、釜山大学、蔚山大学、忠清南道大学和仁河大学的在校造船和海工专业硕士和博士生共有292人,其中与海工专业相关的仅有74人,占25%。为解决人才问题,方案提出:一是造船领域的设计人员向海工装备工程技术领域转移,并由政府提供相关支援;二是利用和引进外国的专业教育院校及其人才,招聘国外韩裔专家到韩国相关院校任教,或做客座教师;三是引导造船工科院校调整人员培养和课程设置结构,向海工专业倾斜,工程技术大学要扩大培养海工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课程设置也要扩大海工专业所占比重;四是拓宽与先进国家的学术和人才交流渠道。
此外,韩国还要设立与海工装备相关的专门研究机构,这些机构要身兼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两项任务;政府鼓励和支援“产学研”联手合作,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和具有成效的办法培养海工专业人才,弥补目前的缺口。
核心四:水面和海底装备相匹配形成综合竞争力
韩国几大船企目前建造的海工装备主体是水面装备,除壳体外,主要配套设备均要从国外采买,这些设备占整体造价的40%~60%。在海底海工装备领域,韩国企业除了具备海底油气管线敷设能力,其他均为“空白”。而市场调查显示,海底海工装备的市场规模约为水面装备的2~3倍。在国际市场上,水面海工装备的主要配套设备(其实它是海工设备的生产主体)和海底设备基本由欧美企业垄断,均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相比之下,水面海工装备的壳体建造,配套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工种。韩国为打破这样的产业分工格局,提出了水面、海底装备产业联动开发,形成相匹配的综合竞争力的应对思路。
韩国将深海资源生产用海工装备工程技术、配套物资设备系统的研发列为技术研发课题,从而构筑起海底、水面统一的海工产业体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成果将用于韩国石油公社和天然气公社下单订造的该国第二艘勘探钻井设备船上,计划于2019年正式下单。
为提高综合竞争力,韩国政府通盘考虑,根据全国不同市、区的特长进行了业务分工:蔚山市主要进行整体建造和模块组装;釜山市负责配套设备批量生产、技术内外交流和培养提供人才;庆尚南道主管生产建造、配套物资设备试验和技术质量认证;全罗南道重点建造各种支援补给船;大田市和首尔市主管工程技术研发和人才教育培养及供应。通过如此的区域分工,该国将形成明确的业务分工体系,从而使其海工产业链条提高效益,增大附加值。
韩国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层负责人结合方案分析韩国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前景时指出,国际造船市场受世界经济和海运市场的影响,周期性波动较大,加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后起造船国家赶超速度加快,这使韩国船企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商船建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现在已出现亏损和中小船企破产倒闭现象,而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前景看好,且比较稳定,因此,这对于该国企业来说是一片广阔的市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