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连: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2012-12-11 07:24 | 赛迪网 船界人物
12月9日,以“全球经济复苏与制造业转型”为主题的第六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制造业的专家、企业巨头共聚一堂,共商经济低迷时期的制造业发展趋势。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发表主题演讲,探讨了海洋装备产业,特别是船舶工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 王锦连
以下为演讲全文:
王锦连: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感谢第六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举办方邀请我在海工论坛上做一个发言。大家都知道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经将海工工程装备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应该说对全国人民,特别是船舶工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全体职工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作为船舶工业的一员我也感到非常兴奋,我也非常高兴有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有关方面的情况。
刚才振华重工的宋董事长从企业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他们发展海工的情况,我主要是从我们国家海工产业的宏观角度介绍一些有关情况,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讲的不对的地方,或者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给我指正。 在座的都是来自各个制造业,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海洋工程和海洋工程装备。首先是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这个内容相当广泛,可以说以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为目的,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包括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人工岛、海底资源勘探开采设施、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管道、光电缆工程、海上电站、海上娱乐、运动、景观开发工程及海洋环境保护工程等。从地理上可分为海岸工程和离岸工程含近海工程、深海工程。 海洋工程装备它的内涵一般认为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其应用环境是海洋,系统形式是工程,执行单位是装备。国际上通常分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可再生能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空间资源等、海洋浮式结构物等三大类。
这个表是海洋工程开发体系,有五大部分。这里面钻井平台、生产装备产业平台、海工辅助船是目前我们比较关心的三大类,这个技术比较成熟,需求比较大。还有一个水下设备,宋董事长也讲到的未来的发展不能只在海底生产系统方面,事实上容量越来越大,海底的生产系统发展和海面上的发展有很多优越的地方,安全性也好,不受大气环境、风浪的影响等等。所以当前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和海工辅助船应用比较大,未来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海底的生产系统研究。
下面我讲一下我们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现状。先介绍一下发展历程,伴随我国海洋油气开发过程,我们国家海工装备起步比较早,1966年建成第一座钢结构导管架平台,1972年建成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974年建成第一艘双体浮式钻井船,1984年建成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989年建成第一艘FPSO。 应该说早期我们起步比较早,但是我们起步主要是在浅海里面,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没有全面的在海工装备对外开放,所以我们尽管起步比较早,但是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海工装备市场比较低迷,所以我们在90年代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在海工装备领域取得不少进展。首先是自测式平台我们实现了批量,海洋工程辅助船占世界的份额在30%以上,多的年份达到了50%,特别是建成了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工程主流装备,包括三千米深的钻井平台,特别是蛟龙号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个表统计了这几年我们发展海工装备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一些海工装备,里面大家都看到,都具有世界级水平,世界第六的海工装备。这里面引用一些重要的单位,振华重工在大型起重船方面作出很大的成绩。
第二个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实际水平。总体上现在可以这么评价我们的海工装备,一个就是自测式钻井平台,固定式导管架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化FPSO、各类海工工作船、辅助船具备部分自主设计能力; 第二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开始自主设计,具备一定能力;高端海工装备正在突破关键技术,前瞻性海工装备风能、潮汐能、海流能等开发装备正在积极培育。这也是中长期规划里面提出的目标。
第三建成一批大型核心科研设施,具备海洋工程深水综合实验研究能力 第四目前研究单位和高校大概有20多所,我列了一些主要的研究单位和从事海工方面的高等院校。 第三个就是产业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应该说我们海工装备制造业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从这一两年来看,我们海工产业规模大概在三百亿人民币的水平,占世界不到10%。今年1到11月份的成交情况,比前两年好一些,我们超过50多亿美金,占世界份额超过了10%,达到了15%左右。 另外就是我们初步形成了三个产业聚集区,成长了一批海工装备的骨干企业。包括振华重工,这里面举了一些例子。
第四个就是现状里面汇报一下当前我们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个是我们经济规模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主流装备自主设计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海工专业化体系,产业体系没有形成。 配套设备的本土化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以来进口。我们辛辛苦苦赚来钱主要进口国外设备,现在总体上还是承担一些装备总体建造这方面的工作量。本土化的差距仍然比较大。 另外海工高端人才方面仍然相当缺乏。这几年我们的一些骨干企业抓住机遇兼并国外的公司,像振华重工收购美国知名的海工装备公司,大大壮大了他们海工方面的设计科技人员。但是总体上我们这个产业里面高端人才,包括设计的,包括经营的,包括管理的等等方面的人才,甚至于包括有关法律方面的人才我们都是相当缺乏的。
另外海工是一个行销服务方面非常特殊的产业,我们行销服务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另外海工是一个总承包工程,这方面我们的总承包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可以说还不具备完整的海工总承包能力。特别是现在都向深海发展,我们在深海技术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第三个部分谈一谈我们国家海工装备发展展望。这里面在编制船舶工业“十二五”和海工装备中长期规划当中有几个基本判断,一个就是对产业特征的判断。海工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专业的,是多学科,高度密集的产业,也是高投入,高风险,海工产品是多品种少批量的,没有大量批量的,跟汽车、轻纺、机械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随着各种海况不同,海工产品没有完全一样的产品,是小批量多品种的。它的产业链也是比较长的,和船舶、石化、机械、电子等等都有密切的相关,所以行业之间的协同和联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产业特点。
第二个发展潜力,我就不讲了,刚才宋董事长对市场预测已经做了分析,随着油价的提高,能源的紧缺等等方面,海洋油气田的开发前景比较好的。我这边预测是在未来五年当中,年均海工装备产业市场需求八百亿美金。刚才宋董事长是700亿美金,情况差不多。总的需求前景是比较好的。 第三个就是对世界格局的判断,基本上就是全球海工装备产业形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就是欧美,它掌握了前端设计,关键系统,关键设备,这是最强的。那么这几年欧美由于各种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制造比例减少。第二梯队就是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主要是掌握了当前世界海工产品的制造,韩国这几年基本上它的海工销售占全球的40%到50%,新加坡也在20%多,我们国家只有10%左右。我们国家还是处于第三梯队的角色。
另外就是对海工产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判断,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趋向,未来五到十年是我们国家海工装备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觉得这五到十年我们必须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比较快的时间里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首先需要装备先行。 目标也是用规划里面的目标,总得一句话就是经过十年的努力,使我们国家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和强国。2015年争取成为大国,2020年争取能够挤入世界海工装备的前列去。具体规划目标,首先是销售到2015年两千亿,这两亿里面其中一千亿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另外一千亿规划里面一个是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装备以及海工配套服务这方面的销售。同样如果达到两千亿水平,我们分析可以达到世界市场份额的20%。
2020年也提出了一个目标,从产业布局这边,一个就是要打造三大产业聚集区,这个聚集区里面形成海工装备销售四百亿人民币的规模,规划里面提出要形成五到六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海工企业,每个企业年销售达到二百亿人民币的水平。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很有希望成为我们国家海工装备骨干企业。 在设计方面要掌握深海的设计技术,而且也要在其他的资源开发装备上打下基础。在本土化方面,2015年达到30%,这个目标我个人认为实现还是有困难的。作为一个海工装备制造强国,韩国目前在本土化设备方面也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水平,我们通过三年达到30%的水平,这个目标很艰苦。到2020年达到50%,这个任务更加艰巨。现在关键技术在欧美这边掌握了。
最后谈一点我个人对发展我们海工的一些思路。我觉得首先是国家意志的支持,刚才说到海工的规划,以及国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国家战略意志。除此以外,应该根据海工产品的特点,国家意志支持方面一个是政策环境的支持,特别是上下游产业之间互相的协调,这是作为单个企业它的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这些问题都要从国家层面支持。 第二个就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这个在规划里面明确了三个层次的方向和重点。一个是大力发展的,主要是现在技术和市场需求比较大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第二个层次就是加快推进的,主要是海洋和再生能源和开发资源的装配,第三个层次就是积极培育海工装备。规划里面也明确三个层次。
另外加强科技创新,我刚才说到我们前端设计方面的能力薄弱,我们要加强概念设计这方面设计能力的培训,加强海工主流产品的研发,加强重视技术基础的研究,另外海工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它在制造方面也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另外还有它的项目管理是完全另外一个模式,我们在项目管理水平方面也有待提高。 第四个要广泛的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因为海工方面我们要能够比较快的进入,开展国际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也可以,但是我觉得成为海工大国强国的时间会更长,所以我们要抓住当前一些机遇,广泛的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我们的研发能力。特别强调做到统筹有序发展,海工行业刚才说进入的门槛当高。
国务院发布这个决定以后,以及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后,全国各地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它的门槛高,所以我们从国家层面还应该做到有序发展,要培育骨干的品牌企业,要统筹规划能力的建设,现在我们国家从南到北大家积极性很高,都在搞规划。我看已经有很多单位都在搞,实际上真正要形成一个骨干的海工企业难度相当大的,在韩国现在真正制造产品的骨干企业也就三个集团。在新加坡也只有两三个集团。我们国家现在从南到北这样的点已经很多了。刚才我图里面已经点出来很多,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很好的规划能力建设,否则投入风险太大,推动我们产业急剧发展,完善我们产业体系。
第六点就是强调要重视配套的同步规划。船舶工业在兴旺的时候,造船大发展,相关的配套没有同步规划好,造成我们现在船舶上面的配套设备的本土化率目前只有50%左右,三大主流船舶高一点,可能能够达到60%,但是这个和日本、韩国差距很大,他们都达到95%以上。我们在这一轮海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配套的同步规划,包括通用配套设备、作用配套设备。通用配套设备我认为可以依靠船舶工业设备企业向海工方面转移。我们必须做好才能达到规划里面提出的两个目标。 另外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对海工来说至关重要。刚才宋董事长也说了他们重点加强人才开发,科技创新。
要密切和用户的关系,一个成功的海工产品,设计知识、应用知识和制造知识的完美结合,这里面特别是应用技术主要是用户,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海工最有发言人,所以我们产学研结合,对海工产品来说格外的重要。
最后就是提升我们行销服务水平,海工是很特殊的产品,在行销服务方面非常重要,我的汇报就是这样。最后我要说海洋是远未开发的资源宝库,海洋工程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实践,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拥有无比广阔和美好的未来。